[实用新型]一种带有自动加茶油装置的自动炒茶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49769.3 | 申请日: | 2010-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7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求绍余;李晓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恒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 地址: | 31253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自动 茶油 装置 炒茶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茶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有自动加茶油装置的自动炒茶机。
背景技术
自动炒茶机在炒制茶叶的过程中需对茶叶添加茶油,以便更好地完成炒茶制作。目前的自动炒茶机大多不具有自动加茶油功能,在炒制茶叶过程中需专门配置工人手动对炒锅内的茶叶添加茶油,无法实现全自动炒茶;若工人忘记加茶油,会降低炒制后茶叶的品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有自动加茶油装置的自动炒茶机,在炒茶过程中,无须配置专门人员往茶叶中添加茶油,避免影响茶叶品级,节省劳动力。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自动加茶油装置的自动炒茶机,包括炒锅,炒锅的上方设置机架,机架内设置输送带,输送带的外侧下方设置一下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的下方设有一在下料斗落料时向炒锅内加茶油的加油装置。当下料斗下料时,同时通过加油装置完成对炒锅内的茶叶加茶油,无须人工操作,实现全自动炒茶。本实用新型的茶油可以用茶油粉代替,因炒锅的温度较高,茶油粉落入炒锅内就会变成茶油。
所述机架的两侧设有安装板,所述的加油装置包括一连接在两安装板之间的储油管,储油管的管壁上开有多个通孔,所述的储油管和下料斗由一电机驱动翻转。当没有下料时,通孔保持朝上状态,采用电机带动储油管和下料斗翻转,当通孔朝下时,储油管内的茶油从通孔处滴入炒锅中。
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一安装在安装板上的大齿轮相接,所述的下料斗包括转轴,所述的大齿轮与转轴相联动;所述的大齿轮还与一小齿轮相啮合,所述的小齿轮与储油管的端部相接。通过一个电机同时完成下料和滴油两道工序,结构合理,降低炒茶机制造成本。
所述储油管的两端安装密封柱塞,所述的多个通孔排成至少一排。柱塞能防止茶油从储油管的两端漏出,通孔的数量可根据炒制茶叶的数量进行合理设置。
所述的小齿轮与储油管一端的柱塞通过一连接轴相接,所述柱塞的外端面上开有定位孔,所述连接轴的端部形成与定位孔相配的连接部;所述储油管另一端的柱塞上开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嵌装转子,所述的转子与机架安装板上的固定轴相配,确保储油管的端部与小齿轮的连接轴连接可靠,在齿轮带动储油管旋转时不发生打滑现象。
所述储油管为透明的有机玻璃管或塑料管,便于随时观察储油管内茶油的多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在炒制茶叶过程中通过由电机驱动的加油装置对所炒制的茶叶添加茶油,无须配置专门人员手工加油,节省了人力。通过同一电机采用齿轮式联动机构同时对下料斗和加油装置进行同步控制,下料的同时添加茶油,炒制茶叶时不会遗漏加茶油工序,避免影响茶叶品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储油管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储油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开有定位孔的柱塞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 2.炒锅 3.大齿轮 4.小齿轮 5.输送带 6.下料斗 7.安装板8.茶油 9.储油管 10.定位孔 11.电机 12.柱塞 1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带有自动加茶油装置的自动炒茶机,包括炒锅2和机架1,炒锅2上方的机架1内设有水平输送带5,输送带5的外侧下方安装一下料斗6。机架1的两侧连接安装板7,输送带5下方的安装板7上安装加油装置,加油装置包括一连接在两安装板7之间的储油管9,储油管9的管壁上开有复数个呈一字形排列的通孔13。储油管9和下料斗6由设在安装板7上的一个电机11驱动翻转。电机11的输出轴与设在安装板7上的大齿轮3相接,该大齿轮3还与带动下料斗6翻转的转轴联动;大齿轮3又与一小齿轮4啮合,小齿轮4与储油管9的端部相接。如图3和图4所示,储油管9的两端安装密封柱塞12,小齿轮4与储油管9一端的柱塞12通过一连接轴相接,柱塞12的左端面上开有定位孔10,该连接轴的端部形成与定位孔10相配的连接部;储油管9右端的柱塞12上开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嵌装转子,转子与安装板7上的固定轴相配。储油管9为透明的有机玻璃管或塑料管。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恒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恒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97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