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气顶升起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9856.0 | 申请日: | 201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2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李荣田;杨树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荣田;杨树广 |
主分类号: | B66F3/35 | 分类号: | B66F3/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升起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压充气顶升起重装置,适用于航空器发生意外倾覆故障实施应急救援时,便于将航空器局部或整体快速顶升扶正。
背景技术
民用航空器是现代化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其特殊的框架蒙皮结构,具有体积大、重量大、表面强度薄弱的特点。一旦在地面发生意外倾覆故障需要抬升扶正,即使有大吨位的千斤顶或起重机,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刚性顶点或起吊位置;倘若整体抬升需要多点支撑或起吊,如何保证残损航空器平衡稳定、安全升降更是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常规起重设备救援倾覆航空器抬升扶正困难,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低压充气顶升起重装置。该装置由若干扁平盒状气囊层叠组成顶升主体,其顶部配有若干圆柱状气囊和环形带组成的稳定支撑部件。该装置气囊均由柔性高强度气密材料制成,未充气状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人力搬运;使用时通过普通空压机和输气管道就可逐一快速充涨顶升,形成较大体积的垂直支撑方柱,托举航空器稳定升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是大面积柔性接触,充气后工作压强不超过0.1MPa,根据作用力等于压强和作用面积乘积原理,利用气囊低压充气顶升倾覆航空器既不会造成二次损伤,又可获得大吨位起重载荷。多套气囊装置配 合使用,多点支撑可保障航空器整体平衡稳定、安全升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顶升主体和支撑部件示意图;
图2:单元气囊结构图;
图3:支撑部件结构图;
图4:顶升航空器示意图;
图5:整体抬升航空器示意图;
图中:1、扁平单元气囊,2、拉手,3、自闭式气嘴,4、中心标识带,5、圆柱气囊,6、环形带,7、限压安全阀,8、限位拉丝,9、防滑带,10、防滑网纹。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若干扁平盒状单元气囊(1)垂直层叠组成顶升起重主体,充入额定压强压缩空气,呈较大体积四方柱体状;其顶部由2或4个较大直径圆柱状气囊(5)和包裹其外的环形带(6)组成稳定支撑部件;为便于操作,顶升起重主体中每3-5个单元气囊(1)可以层叠粘合固定成单元气囊组。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单元气囊(1)由高强度柔性气密材料制成扁平盒状独立密闭气室,其上下层面间通过等距等长、均匀密布的拉丝(8)连接限位,可保证充入压缩空气后气囊上下层面保持水平;其外表面还具有防滑网纹(10)和防滑连接带(9),可保证多个气囊(1)层叠充气荷载后,仍能保持整体垂直稳定,不会滑移侧偏。置于顶升主体顶层或次顶层的单元气囊(1)可以分隔成2-4个独立气室。单元气囊(1)四周侧墙中心位置设有荧光标识带(4),四角 设有搬运拉手(2),同一侧面还设有自闭式充气嘴(3)和限压安全阀(7)。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由2个较大直径圆柱状气囊(5)和包裹其外的环形带(6)组成稳定支撑部件。每个圆柱状气囊(5)均由气密材料制成空心独立气室,配有自闭式充气嘴(3)和限压安全阀(7);其直径2-4倍于气囊(1)厚度。环形带(6)外表面设有防滑网纹(10),其周长应2倍于气囊(1)平面最大长度;圆柱状气囊(5)的长度、环形带(6)的宽度应不小于气囊(1)的平面宽度。
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根据预计顶升高度,选用若干单元气囊(1)层叠充涨组成顶升起重主体,其顶部稳定支撑部件中两个平行间隔摆放的圆柱状气囊(5)充涨后受环形带(6)约束变形,填补航空器弧形机身和单元气囊平直表面楔形间隙,形成稳定的元宝支撑状态;同时又增大接触作用面积,保证气囊和航空器均匀受力、升降过程平衡稳定。
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多套充气顶升起重装置配合使用,可以很安全地将巨大的航空器整体抬升扶正、精准定位,为残损航空器救援维修提供便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荣田;杨树广,未经李荣田;杨树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98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