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220kV及以上氧化锌避雷器试验用低压屏蔽罩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37851.4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7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温红旗;常铁军;王荣亮;万康;王龙;张晓军;王宁;于德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01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220 kv 以上 氧化锌 避雷器 试验 低压 屏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领域,涉及避雷器,尤其是一种220kV及以上氧化锌避雷器试验用低压屏蔽罩。
背景技术
在500kV电器设备预防性试验工作中,氧化锌避雷器的直流泄露电流试验工作如果遇到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时,试验工作往往是比较棘手的。棘手的原因是均压环距最上节避雷器的下法兰盘较近形成空间电容电流,从而影响直流泄漏电流的增大,空气湿度大会使高、低压侧直流μA表的数值偏大或超出试验《规程》的合格数值,并且使试验数据的变化无规律可循。因此,对试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判断造成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还会造成直流U1mA的偏低。根据国标-GB11032规定,如果与初始直流U1mA值比较或与制造厂规定值比较若低于-5%,就有可能误判该节避雷器不合格。
500kV氧化锌避雷器每相由三节避雷器组成,每节避雷器高1760mm,减去上、下法兰盘的高度376mm实际空间距离只有1384mm,均压环外径Φ1500mm、均压环下垂高度862mm,安装后与最上节避雷器下法兰盘的纵向空间垂直距离710mm,横向水平距离519mm,均压环至下法兰盘的斜线距离约为879mm。通常500kV氧化锌避雷器直流1mA下的电压值在200-210kV左右,因避雷器的额定电压不同而略有差异。当避雷器内部受潮或瓷质有裂纹时就会导致避雷器的直流U1mA下降,75%U1mA下泄漏电流值增大甚至超过《规程》规定50μA的合格值。因此,在做氧化锌避雷器直流U1mA试验时,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均压环对下法兰盘间的空间电容电流影响也不可忽视,往往也是造成75%U1mA下泄漏电流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在试验时,采用的低压屏蔽时只是将屏蔽线缠绕在靠近法兰盘上一点的瓷件杆径上,由于瓷件杆径的外沿大于法兰盘与均压环内径间的距离,又因两者之间的空间水平高度比较接近,所以无法屏蔽掉均压环对法兰盘间的电容电流及杂散电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对220kV及以上氧化锌避雷器做直流泄漏试验时空间电容电流及杂散电流进行有效屏蔽的低压屏蔽罩。
本实用新型实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220kV及以上氧化锌避雷器试验用低压屏蔽罩,包括屏蔽布及屏蔽引出线,屏蔽布内缝制有井字金属编织网,该金属编织网连接屏蔽引出线,其特征在于:在屏蔽布里侧上腰部位的屏蔽布上横向缝制有金属编织网带,该金属编织网带连接屏蔽布内的金属编织网;在 金属编织网带下部的屏蔽布上缝制有牛仔布。
而且,在牛仔布的一侧边纵向编织有尼龙粘扣,在与牛仔布相反一侧的屏蔽布上编织有另一尼龙粘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屏蔽罩充分考虑了屏蔽部分决不允许与法兰盘的任何部分相接触的原则,采取里层牛仔布外包屏蔽布的做法,避免了上述现象的发生。而且,屏蔽罩选用尼龙粘扣固定和封口,使用比较方便。如遇强电场干扰、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时,可将屏蔽罩的下口收紧,以阻止避雷器直流试验时表面泄漏电流和空间寄生电荷的侵入和干扰,可得到理想的效果。
2、本屏蔽罩使直流U1mA及75%U1mA的泄漏电流试验数据更加准确,特别对200kV以上氧化锌避雷器的技术管理更加科学,进一步提高了200kV以上氧化锌避雷器安全运行的可控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截面剖视放大图;
图3为图1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220kV及以上氧化锌避雷器试验用低压屏蔽罩,主要是做直流泄漏电流试验时所用,包括屏蔽布7及屏蔽引出线5,屏蔽布内缝制有井字金属编织网6,该金属编织网连接屏蔽引出线。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电力公司,未经天津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78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