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2810.1 | 申请日: | 201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7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闫登坤;高玉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加热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工业生产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结构。
背景技术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即通常所说的蓄热式燃烧技术,作为当前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节能技术,核心技术是热交换。由于蓄热体作为热交换的基础,热交换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蓄热体的稳定性。特别是蓄热体是一个连续损耗品,装有蓄热体的蓄热室是一个随时间持续变化的设备;特别是蓄热室堵塞和碎裂会造成停炉,成为较大的事故隐患。因此延长蓄热室通道的通畅和蓄热体的寿命成为保证热交换效果的重要条件。
蜂窝体孔壁面主要受到法线方向的应力,其切向和轴向所受应力非常小。吸收热量时对蓄热体孔壁产生挤压,释放热量对壁面产生拉曳,当所有应力超过材质的最大限制,将会产生裂纹,特别是交替受力,更容易产生疲劳断裂,重点是蓄热体材质的热稳定性和抗渣性问题,以及体积密度与抗热震稳定性平衡问题。解决抗渣和热稳定性需要合理的比表比。从堵塞的趋势上看,一旦发生堵塞,堵塞将加速进行,特别是小孔周围产生毛刺后,将成为凝结核,加热沾粘效应。
钢铁企业加热炉中产生氧化铁鳞属于酸性物质,和刚玉砖的氧化铝结合,形成低共熔物,降低材料的软熔温度,而造成材料的软化,降低了蓄热体耐火度
炉内燃烧区高温辐射和以及不完全燃烧的废气进入蓄热体出现二次燃烧造成损坏;孔眼结构过于细小,容易被灰尘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结构,其目的是有效减少氧化铁熔融物的生成,避免堵塞情况,提高整个蓄热腔体的使用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结构,所述的蓄热式加热炉内设蓄热室,所述的蓄热室的前端的蓄热体的六边形孔的横截面边长尺寸大于蓄热室的其余部分蓄热体的相应尺寸。
所述的蓄热室的前端的蓄热体的壁厚大于蓄热室的其余部分蓄热体的壁厚。
所述的蓄热室的前端的内部蓄热体设有屏蔽结构。
所述的蓄热室的前端的蓄热体的六边形孔的对边尺寸为4.4mm。
所述的蓄热室的前端的蓄热体的壁厚为2mm。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氧化铁熔融物的生成,避免堵塞情况,提高整个蓄热腔体的使用时间,通过蓄热蜂窝体结构和材质优化,成功的降低堵塞,大幅度地提高整个腔体寿命,对于国内各类蓄热式加热炉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蓄热体,2、蓄热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所表达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结构,所述的蓄热式加热炉内设蓄热室2。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有效减少氧化铁熔融物的生成,避免堵塞情况,提高整个蓄热腔体的使用时间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结构,所述的蓄热室2的前端的蓄热体1的六边形孔的横截面边长尺寸大于蓄热室2的其余部分蓄热体的相应尺寸。
在蓄热室的前端采用厚壁大孔结构,厚壁结构起到高强度作用,同时对内部蓄热体做到屏蔽,使不完全燃烧气体进入蓄热室后,抑制燃烧、吸收热量,降低低温共融物产生的概率和粘结度,避免灰尘凝结堵塞,提高本体寿命。其余部分采用常规蓄热体。
合理的蓄热体内部的孔尺寸和壁厚,可以有效减少氧化铁熔融物的生成,避免堵塞情况,提高整个蓄热腔体的使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蓄热室2的前端的蓄热体1的壁厚大于蓄热室2的其余部分蓄热体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蓄热室2的前端的内部蓄热体1设有屏蔽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蓄热室2的前端的蓄热体1的六边形孔的对边尺寸为4.4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蓄热室2的前端的蓄热体1的壁厚为2mm。
本实用新型改进了蓄热体制造尺寸结构,通过蓄热蜂窝体结构和材质优化,成功的降低堵塞,大幅度地提高整个腔体寿命,对于国内各类蓄热式加热炉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28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铸件模具顶针凸出模具分型面高度的检测器
- 下一篇:热风烧结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