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保温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93537.0 | 申请日: | 201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6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伟良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孙家蔚 |
地址: | 528308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保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尤其涉及一种可以使管内的能量不易外泄的新型保温管。
背景技术
管道(如水管或气管)有无需保温和需要保温(即为保温管)两种类型,前者就是一般常用的管道,如自来水管等,水管内水的温度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这种管道仅仅起输送的作用;后者为特殊用途的管道,如供热水管、供冷水管、蒸汽管等。目前市场上的保温管与一般管道的材料相同,其主要材料是钢材或塑料,无论哪种材料,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较快的热传递,管道内的介质(如水或气体等)的能量(热量或冷量)通过管道的热传递散发到空气中,导致能量损耗较大,浪费了能源,并有损于环保。目前保温的解决办法主要是在管道的外面包覆一层保温层,比如在一些单位常见的供热水管外面都包覆有一层保温层,就是为了避免在水的输送过程中损失太多的热量。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安装比较麻烦,要临时包覆保温层;由于人工包覆使保温层与管道外壁之间有较大空隙,所以保温的效果不够理想,仍然有较大的能量外泄;由于存在能量外泄,所以不够安全,特别是在保温层破损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烫伤或冻伤等安全事故并缩短保温管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以使管内的能量不易外泄的新型保温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由内管、外保护层和保温材料层构成,其中,外保护层套装于内管的外面,在内管和外保护层之间设置保温材料层。使用时,介质(如水或 气体等)在内管内流动,由于保温材料层的隔热保温作用,使内管内的介质的能量不易外泄;外保护层不但能够起到保护保温材料层不易破损、防潮、保持气密性的作用,还可以确保内管内的能量不会快速散发出来而形成烫伤(或冻伤)的安全事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结构,所述外保护层和内管的中心轴线重合,保证了全方位的均匀保温。
所述内管、外保护层和保温材料层为一次性整体成型结构,这种结构使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而且结构坚固,质量可靠,也容易搬运和安装。
所述保温材料层为发泡聚氨酯保温层,这种保温材料保温效果好,成本低廉,而且容易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利用保温材料层使内管内的介质(如水、气体等)在输送过程中只有很小的能量损耗,从而节约了能源,有利于环保,并使保温管形成一个成型的产品,便于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剖视图。
其中1为外保护层,2为保温材料层,3为内管,4为中心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内管3、外保护层1和保温材料层2构成,其中,外保护层1套装于内管3的外面,在内管3和外保护层1之间设置保温材料层2。
如图2所示,外保护层1和内管3的中心轴线重合,保证了全方位的均匀保温。外保护层1与内管3的直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的保温需求确定具体的数据,即通过改变保温材料层2的厚度来改变绝热性能。
如图2所示,内管3、外保护层1和保温材料层2为一次性整体成型结构,这种结构使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而且结构坚固,质量可靠,也容易搬运和安装。
如图2所示,保温材料层2为发泡聚氨酯保温层,这种保温材料保温效果好,成本低廉,而且容易加工。
结合图1和图2,使用时,介质(如水、气体等)在内管3内的中心通孔4里流动,由于保温材料层2的隔热保温作用,使内管3内的介质的能量不易外泄;外保护层1不但能够起到保护内管3和保温材料层2的作用,还可以确保内管内的能量不会快速散发出来而形成烫伤(或冻伤)的安全事故。
外保护层1的材料可以为钢材、塑料及其它任何合适的材料,其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三角形、方形等其它任何形状,所以若只改变外保护层的尺寸、形状或材料,均应视为侵犯本实用新型的权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伟良,未经吴伟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35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