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折板式多级排泥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2708.X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8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茜;刘秦怡;张国亮;孙东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4 | 分类号: | B01D21/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素兰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污水处理 中的 板式 多级 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厂平流式沉淀池,尤其涉及一种多级排泥沉淀池。
背景技术
平流式沉淀池是初沉池较常采用的形式,用于分离污水中悬浮物。其基本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池体上设置有进水闸门1和出水口10;所述池体内自所述进水闸门1至所述出水口10之间依次设有配水孔板2、链板式刮泥机4、撇渣管6和集水槽7;所述撇渣管6连接到一浮渣井9,所述浮渣井9设置有污水排放管8,所述池底表面呈具有纵向波度的斜面,在沉淀池入口处的底部设污泥斗11,污水水平流动,链板式刮泥机4自池体出水口10向入口行进,即如图2中所示,带有刮泥板的链条沿顺时针方向运转,随着刮泥机的运行,将污泥刮至污泥斗11中。在实际运行中发现,传统的平流式沉淀池存在如下问题:①当进水悬浮物含量高时,池体的污染物负荷偏高,处理效果不甚理想;②由于污泥集中排至入口处理设置的泥斗,在入口处存在污泥上浮问题;③刮泥机自出口向入口行进的过程中,污泥量会越积越多,对刮泥机的要求较高,运行中电耗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折板式多级排泥沉淀池。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平流式沉淀池入口处存在的污泥上浮的技术问题,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减少了刮泥机的电耗。同时,也减轻了刮泥设备安装时的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折板式多级排泥沉淀池予以实现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上设置有进水闸门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内自所述进水闸门至所述出水口之间依次设有配水孔板、刮泥机、撇渣管和集水槽;所述撇渣管连接到一浮渣井,所述浮渣井设置有污水排放管;所述池体底部设有污泥斗,所述池底表面为水平设置;所述污泥斗为多个;所述池体中设置有多个其长度与所述池体的宽度相同的折板;所述的多个折板分布在靠近池顶和靠近池底的两个高度位置上且沿水流方向布置,靠近池顶的折板和靠近池底的折板交错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沉淀池设有可以实现多级排泥功能的折板,延长了池内污水流经的路程,悬浮物含量较高时也能有很好的沉淀效果,自池体入口处至出口处(沿水流方向)设多个污泥斗,沉淀的污泥可以及时排走。因此,克服了传统平流式沉淀池入口处存在的污泥上浮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处理效果,减少了刮泥机的电耗。同时,由于池底为水平设置,而不再设置纵坡,减轻了刮泥设备安装时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传统平流式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沉淀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折板式多级排泥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沉淀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闸门 2——配水孔板 3——配水孔
4——刮泥机 5——排泥管 6——撇渣管
7——集水槽 8——污水排放管 9——浮渣井
10——出水口 11——污泥斗 12、12’——折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污水经闸门1进入平流式沉淀池,经配水孔板2上的多个配水孔整流,向前水平流动,污泥沉降至池底。链板式刮泥机4行进过程中由池体出口向入口处(逆水流方向)刮池底污泥,由池体入口向出口处(顺水流方向)刮水面浮渣。污泥被刮至污泥斗11中,经排泥管5排走,浮渣经撇渣管6进入浮渣井9,浮渣井9中污水经污水排放管8排走。沉降后的出水溢流进入集水槽7,经出水口10进入下一道处理工序。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折板式多级排泥沉淀池是在上述传统平流式沉淀池的基础上,在池体中增设有长度与池体宽度相同的折板,池底表面设计为水平面,并在池底自池体入口处至出口处(沿水流方向)设多个污泥斗。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以处理量为5万t/d,使用链板式刮泥机的初沉池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27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泵
- 下一篇:显示器、标志、面照明体等的导光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