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隔油沉砂池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7102.7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76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汪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虹 |
主分类号: | E03F5/14 | 分类号: | E03F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43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隔油沉砂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油沉砂装置,其体积小,适用于地下车库地面冲洗水的收集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标准的隔油沉砂池外型尺寸约为4m*2m,由沉砂和隔油两部分组成,采用砖砌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污水流入隔油沉砂池后,污水中大的悬浮颗粒逐渐沉淀到池底,当污水流到池子末端隔油挡板处时污水中油份被隔板截留,清水从隔板下方流过流向排出口。标准的隔油沉砂池处理含油污水效果稳定,但是其上部仍然有油,隔油和沉淀未有明显的界面。且其结构相对复杂,造价高,
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对于地下车库冲洗地面水的收集处理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隔油沉砂池不能应用于地下车库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隔油沉砂池,该隔油沉砂池不仅能够处理地下车库地面冲洗水,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安装方便,造价低,体积小巧。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小型隔油沉砂池,其包括隔油池、沉淀池和吸水池,隔油池上层设有钢丝网,隔油池与沉淀池之间、沉淀池与吸水池之间分别采用倒置的第一U型管、第二U型管连接。
所述隔油池与沉淀池采用直板分隔。
所述沉淀池与吸水池采用横向“Z”字型折板。
所述吸水池内设有潜水泵。
所述吸水池上侧设有通气孔。
所述隔油池、沉淀池和吸水池均采用不锈钢制作。
隔油沉砂池由隔油沉淀两部分组成,采用不锈钢材质。污水流入池体后首先流经钢丝网,钢丝网起到截留污水中油份的作用,然后污水由该池底部孔洞流入沉淀池部分,经过一次折返延长沉淀时间,最后清水由潜水泵排出。此隔油沉砂池外形尺寸在1.5m*1.5m,可由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材质为不锈钢,能够减缓污水对其腐蚀。能够满足地下车库收集处理车库地面冲洗水的要求。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小尺寸的前提下收集处理车库地面冲洗水,满足使用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生产周期短,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侧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隔油沉砂池池体外形尺寸在1.5m*1.5m,采用不锈钢制作,能够减缓污水对其腐蚀。池体通过不锈钢板分隔为左中右三格,左侧为隔油池1,中间为沉淀池2,右侧为吸水池3。其中,隔油池1内设有钢丝网11以滤除污水中的油脂。隔油池1和沉淀池2之间的隔板12为一平面直板;沉淀池2和吸水池3之间的隔板13为一横向“Z”字型折板,即沉淀池2的一侧宽度大于另一侧,而吸水池3与沉淀池2相反,一侧宽度小于另一侧,从而可增加沉淀的时间。不锈钢板中间还开有通孔,隔油池1和沉淀池2之间的隔板12上的通孔位置低于沉淀池2和吸水池3之间隔板13上的通孔位置,通孔内分别装设有第一U型管16和第二U型管15,即隔油池1和沉淀池2由第一U型管16连接,沉淀池2和吸水池3由第二U型管15连接。吸水池3内还设置有潜水泵17,因为地下车库不能重力自留,需要潜水泵17的提升;吸水池3上侧还可以设置通气管14,从而可以防臭气。如图1中水流方向所示,污水首先由左侧上方进入隔油池1,隔油池1上层设有钢丝网11,污水中大部分油脂由隔油池1中钢丝网11截留,随着污水向下流动,污水中剩余油脂由于密度比水小,上浮被钢丝网11拦截,最后通过第一U型管16进入沉淀池2的油脂已非常少。污水由沉淀池2下方进入,由上方流出进入吸水池3,在此过程中,污水中可沉淀物逐渐下沉至池底,最后通过第二U型管15进入吸水池3中的水中所含油脂以及可沉淀物都已去除,流向吸水池下方的潜水泵17吸水区排出。钢丝网11可拆卸取出,隔油沉砂池使用一段时间后,钢丝网11上拦截的油脂,还有沉淀池底的沉淀物由人工清理,以备日后使用。隔油池1与沉淀池2(沉淀池2与吸水池3)间连接采用倒置的U型管,使污水向下流动距离增加,污水进入U型管后要向上流动到达U型管顶部后再向下,抬高污水流入下一个池体的出水口位置,这样可以使污水中油水进一步分离,同时前一个池底沉淀物不易流入后一个池内。从而能够满足地下车库收集处理车库地面冲洗水的要求。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对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虹,未经汪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71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