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卸灰球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69802.1 | 申请日: | 201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6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鑫通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5/06 | 分类号: | F16K5/06;F16K5/20;F16K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6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球阀,尤其涉及一种卸灰球阀。
背景技术
就现有技术来看,卸灰球阀广泛配置于大型钢厂、电厂、冶金燃烧加热炉渣及粉尘的回收系统,用于废料的输送排放,也用于粉尘物料的输送。卸灰球阀的密封十分关键,阀座一般采用耐磨硬质材料,一个关键点是阀座与球体的压紧力及密封性。这种压紧力可通过螺栓、垫片实现预先压紧,但在运行中不易调整,另一种通过阀座与阀体之间的弹簧实现,可自动调整保持恒定压紧力,由于灰状介质极易填充夹杂于弹簧缝隙之中,使密封效能丧失,或球体转动卡死,都使卸灰球阀提前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卸灰球阀。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卸灰球阀,包括有主阀体,所述的主阀体上方分布有上阀体,所述的主阀体内设有球体,球体上方设置有阀座,球体两侧分布有阀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体与上阀体之间设置有压环,压环与阀座之间设有密封构件。
进一步地,上述的卸灰球阀,其中,所述压环在与阀座对应位置处分布有容纳槽,阀座与容纳槽构成容纳空间,所述的密封构件设置在该容纳空间内。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卸灰球阀,其中,所述的密封构件为密封圈。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卸灰球阀,其中,所述的阀轴端口设置有端盖。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由于在阀座与压环之间镶嵌有具有一定弹性的密封圈,使硬性阀座与球体保持一定正压力,始终处于柔性恒定压紧密封状态,形成浮动密封副。并且密封圈外形无间隙,避免灰状介质夹杂其间而造成密封失效或启闭卡死。再者,由于密封圈采用橡胶、工程塑料等弹性材料,制作容易,成本低廉,更换及维修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先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卸灰球阀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上阀体 2压环
3球体 4密封圈
5阀座 6主阀体
7阀轴 8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卸灰球阀,包括有主阀体6,主阀体6上方分布有上阀体1,主阀体6内设有球体3,在球体3上方设置有阀座5,在球体3两侧分布有阀轴7,其特点是:球体3与上阀体1之间设置有压环2,压环2与阀座5之间设有密封构件。
结合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为了更好的对密封构件进行限位,提升密封的品质,压环2在与阀座5对应位置处分布有容纳槽,由此,阀座5与容纳槽构成容纳空间,所述密封构件设置在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来看,考虑到密封效果能够有效阻挡灰状颗粒介质,有效防止球体3出现转动卡死的现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密封构件为密封圈4。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截止灰状颗粒介质出现可能的外溢现象,在阀轴7端口设置有端盖8。
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当灰状颗粒介质通过时,其依序通过上阀体1、球体3、主阀体6后流出。当阀门处截止状态时,带弹性的密封圈4给予刚性阀座5以柔性恒定推力。由此,令阀座5与球体3处于优良密封状态,形成浮动密封副。并且,依托于阀轴7对球体3的定位作用,能够配合端盖8对阀轴7的限位,可成功截止灰状颗粒介质。再者,依托于密封圈4的无缝隙外形构造配合其弹性效能,避免了灰状颗粒介质卡堵的不良现象发生。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结合附图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后,由于在阀座与压环之间镶嵌有具有一定弹性的密封圈,使硬性阀座与球体保持一定正压力,始终处于柔性恒定压紧密封状态,形成浮动密封副。并且密封圈外形无间隙,避免灰状介质夹杂其间而造成密封失效或启闭卡死。再者,由于密封圈采用橡胶、工程塑料等弹性材料,制作容易,成本低廉,更换和维修非常方便。
当然,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鑫通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鑫通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98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