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51508.8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7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计初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特缆电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2;H01B7/17;H01B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12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屏蔽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线电缆领域,涉及一种核电站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
背景技术
在核电站的核测系统中,由于辐射产生的粒子流信号非常微弱,所以要检测这些信号,要求核测系统仪表间的连接电缆有优异的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屏蔽效率几乎100%。另外抗核加固关键部件和器件中的电缆连线则要求在对方核爆时产生的极强电磁脉冲的冲击下具有超屏蔽效应,把干扰减少到最小,使抗核打击系统能正常工作。现有的高屏蔽电缆的屏蔽通常由一到两层铜丝编织屏蔽或是铜带、铝塑带绕包屏蔽,这些方式的屏蔽效果最好的屏蔽性能在70dB左右,远不能满足核电站核测系统用电缆要求。
另外,核电站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也不同于其它超屏蔽电缆,对屏蔽性能要求极高,如专利号ZL 95237553.2,一种柔软型抗电磁脉冲超屏蔽电缆,主要针对的是柔性特点,该电缆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双层金属编织屏蔽,虽然具有一定的屏蔽效能,但对于核电站核测系统远远不够,如无卤性、耐辐射性、高阻燃性以及超屏蔽性能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和超强的屏蔽性能的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包括缆芯、包覆于缆芯外表面的缆芯屏蔽层以及包覆于缆芯屏蔽层外的外护套,所述缆芯包括镀银铜绞合导体、包覆于镀银铜绞合导体外的聚乙烯绝缘层以及包覆于聚乙烯绝缘层外的第一隔离层,所述缆芯屏蔽层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第一编织屏蔽层、第一铠装屏蔽层、第二编织屏蔽层、第二铠装屏蔽层、第三编织屏蔽层和两层隔离屏蔽层;所述两层隔离屏蔽层由内而外包括内铝塑复合带薄膜层和外铝塑复合带薄膜层。
所述镀银铜绞合导体包括非紧压绞合的多根镀银圆铜线。
所述镀银铜绞合导体为多根镀银圆铜线采用非紧压绞合而成的绞合导体。
所述聚乙烯绝缘层为一次性挤出成型的高密度聚乙烯层。
所述聚乙烯绝缘层采用低烟、无卤、耐辐射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经挤出工艺制得。
所述隔离层为聚酰亚胺薄膜绕包层,且搭盖率不小于15%。
所述第一编织屏蔽层、第二编织屏蔽层和第三编织屏蔽层均为镀银铜丝均匀编织而成的镀银铜丝网,且编织密度不小于90%。
所述第一层铠装屏蔽层和第二层铠装屏蔽层均为由双层镍铜钼合金带间隙绕包而成的铠装层。
较佳的,所述双层镍铜钼合金带的绕向均为左向。
进一步的,所述双层镍铜钼合金带包括内层镍铜钼合金带和外层镍铜钼合金带,所述外层镍铜钼合金带的中部绕包在所述内层镍铜钼合金带的间隙上,且相邻合金带的间隙的宽度不大于镍铜钼合金带宽度的50%。
所述内铝塑复合带薄膜层和外铝塑复合带薄膜层均包括绕包的铝塑带,且内铝塑复合带薄膜层和外铝塑复合带薄膜层的搭盖率均不小于15%。
所述外护套包括一次性挤出成型的交联聚烯烃护套层。
所述外护套采用无卤、低烟、阻燃、耐辐射交联聚烯烃护套料经挤出工艺一次成型制得。
本实用新型的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不仅具有抗强电磁干扰和抗电磁辐射,如在1MHz~30MHz的环境下,具有优异的屏蔽性能,而且还同时具有如下性质:低烟、无卤、阻燃、耐辐射性、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机械特性等;所述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的屏蔽性能达120dB,电缆的传输信号基本上不受各种干扰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和超强的屏蔽性能,尤其适合在核电站核测系统中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核测系统用超屏蔽电缆示意图
1、镀银铜绞合导体 2、聚乙烯绝缘层 3、隔离层 4、第一编织屏蔽层 5、第一铠装屏蔽层 6、第二编织屏蔽层 7、第二铠装屏蔽层 8、第三编织屏蔽层 9、第一铝塑复合带薄膜层 10、第二铝塑复合带薄膜层 11、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特缆电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特缆电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15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