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收集坡面壤中流的沟渠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4101.2 | 申请日: | 201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3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龙翼;熊东红;严冬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13/00 | 分类号: | E02B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集 坡面壤 中流 沟渠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水利技术领域中收集坡面壤中流的装置,确切的是一种适用于收集坡面壤中流的沟渠构造。
背景技术
传统的坡地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但作物需水和自然降水时间上的不同步造成了坡地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提高坡地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是保证充足的灌溉水源。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修建沟渠和蓄水池,拦蓄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供旱季农业生产灌溉使用。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蓄水池的集水面积不足,收集的地表径流有限,建成的蓄水池往往陷入“吃不饱”的困境。如何提高径流的收集率,在有限的集水面积内尽可能多的收集降雨产流成为解决这个困境的出路之一。据四川省林科院的多年观测,长江上游地区的坡面壤中流可占坡面全部产流的25.7%~55. 4%,如能加以收集利用,对于坡地农业的灌溉水来源是重要的补给。但传统的坡面径流收集技术多采用环山堰、路(地埂)边沟收集降雨期间的坡地及道路表面产生的地表径流,使用的混凝土或浆砌石材料均为不透水材料,伏流于地表土壤下的壤中流被沟渠侧壁阻挡,仅有少部分能归入沟渠内,如能对现有沟渠侧壁构造加以改进,使坡面壤中流能汇入沟渠,将增加沟渠的汇水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增加灌溉用水来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常用的农田沟渠构造侧壁不透水,阻挡坡面壤中流汇入的缺点,提出一种能有效收集坡面壤中流的沟渠构造。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收集坡面壤中流的沟渠构造,混凝土预制渠体内部为U形内凹弧面,该渠体的迎水侧壁上设有壤中流渗出孔,背水侧壁为实心渠面,迎水侧壁外侧填埋碎石过滤层。
上述壤中流渗出孔在迎水侧壁上从迎水侧壁顶面算起的垂直深度20cm范围以内布置,该渗出孔在迎水侧壁上的开孔率为20%~30%;碎面过滤层从迎水侧壁顶面算起的填埋垂直深度为20cm,碎石过滤层的厚度为15cm。
上述壤中流渗出孔的孔径为15mm;碎石过滤层中碎石直径不大于2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体现在:
1、改变现有沟渠侧壁不透水的缺点,迎水侧壁预留壤中流汇出小孔,充分有效收集坡面壤中流。
2、迎水侧壁外侧填埋碎石层,过滤壤中流挟带的泥沙。
3、渠体整体成型,采用模具大规模预制,运送到现场可以直接埋设,施工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渠体截面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渠体迎水侧壁开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针对了现有沟渠侧壁不透水,坡面壤中流无法汇入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收集壤中流的沟渠构造,混凝土预制渠体1内部为U形内凹弧面,该渠体的迎水侧壁1a上设有壤中流渗出孔2,背水侧壁1b为实心渠面,迎水侧壁1a外侧填埋碎石过滤层3。壤中流渗出孔2在迎水侧壁1a上从迎水侧壁顶面算起的垂直深度20cm范围以内布置,该渗出孔在迎水侧壁上的开孔率为20%~30%;碎面过滤层3从迎水侧壁顶面算起的填埋垂直深度为20cm,碎石过滤层的厚度为15cm。壤中流渗出孔的孔径为15mm;碎石过滤层3中碎石直径不大于20mm。
该种沟渠由多孔预制渠体和外侧碎石过滤层构成。渠体采用C20混凝土预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41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锚固于公路桥桥台的水平抗震锚栓
- 下一篇:洒水车喷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