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32309.2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4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田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绝缘材料总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8 | 分类号: | H01M2/1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贾海芬 |
地址: | 213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隔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烯烃微孔薄膜具有广泛的用途及可观的经济效益应用于工业、液体处理、医疗等行业。目前锂离子电池是以聚烯烃微孔薄膜作为电池隔膜材料,而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功能和安全性能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在制作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中,电池隔膜的结构和质量对锂离子电池的质量影响因素又是举足轻重的。电池隔膜主要以聚丙烯树脂为主料经熔融、铸片、再经纵向和横向的双向拉伸制得三层结构,但所制得附着在聚烯烃隔膜芯层上、下两面的表层较为光滑,吸液性能较差,离子通透性不高,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通常采用减小电池隔膜的空隙率、透气度和厚度等技术方案,但同时又影响了最终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等综合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增加电池隔膜上、下两表层比表面积的锂离子电池隔膜。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包括聚烯烃隔膜芯层以及固定在聚烯烃隔膜芯层上、下两面的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为外表面具有凹凸面的电晕处理层。
其中:所述的电晕处理层为氧化物层。
所述电晕处理层的厚度在0.05-5微米,且电晕处理层表面上的凹凸面的凸起顶部与凹槽底部之间的高度差在0.01-0.04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隔膜上、下两面为表层为外表面具有凹凸面的电晕处理层,在提高了电池隔膜的安全性能的基础上,还提高了电池隔膜上、下两表层的比表面积,因而增加了电池隔膜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由于电池隔膜吸液能力稳步提高,使离子在锂电池中与电解质溶液形成更好的有机整体,同时也达到增加离子通透性的目的,从而提高最终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本实用新型电池隔膜上、下两电晕处理层为氧化物层,能提高电池隔膜的离子导电率,从而能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聚烯烃隔膜芯层,2-表层。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包括聚烯烃隔膜芯层1以及固定在聚烯烃隔膜芯层1上、下两面的表层2,该聚烯烃隔膜芯层1的厚度可控制在10-100微米之间,而本实用新型上、下两表层2为电晕处理层,该电晕处理层的外表面为凹凸面,电晕处理层的厚度在0.05-5微米,电晕处理层的凹凸面的凸起顶部与凹槽底部之间的高度差在0.01-0.04微米,由此可增加电池隔膜上、下两表层2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而提高吸液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电晕处理层为氧化物层,该氧化物层含有纳米级的氧化铝或氧化硅,在该氧化物层的作用下,通过氧化物以减小锂离子电池的内阻,使电池隔膜具有高离子导电率,从而能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绝缘材料总厂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绝缘材料总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23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反复对锂电池充放电的部件
- 下一篇:一种防移位汽车脚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