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0200.5 | 申请日: | 201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3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宋建芝;陈代蓉;李危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F1/00 | 分类号: | C25F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0 | 代理人: | 朱必武;曾祥斌 |
地址: | 43007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喷射 电流密度 脱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轧带钢厂的电解脱脂设备,特别是涉及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钢板在冷轧时采用油脂(矿物油或合成脂)进行润滑和冷却,使冷轧后的钢板表面有一层油脂,必须经过脱脂清洗后才能进入下一道退火工序。
为了去掉钢板表面上的油脂,传统工艺采用碱液脱脂剂化学办法,再加电解脱脂装置(低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利用脱脂液中的H+、OH-离子,在电力作用下,钢板表面生成氢气(H2↑)和氧气(O2↑),将钢板表面油膜炸开,并形成较小的油珠,充分让碱液与油膜接触,从而实现清洗目的。传统电解脱脂装置是低电流密度脱脂装置(电流密度为10~20A/dm2)。其原理见图1。低电流密度脱脂装置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因为油脂在钢板表面分布不均,其电解作用难以发挥,电流总是在最小电阻处流动,油膜较厚的地方难以被炸开。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出现油膜较厚的地方在脱脂后还存在明显油膜块,较薄的地方清洗比较干净,完全到达清洁度要求,就出现“花脸”钢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此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对钢板表面脱脂效果好,脱脂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包括两个出口挤干辊、直流电源和两个入口挤干辊,两个出口挤干辊中心线平行,两个出口挤干辊外表面的距离为需脱脂钢板的厚度,两个入口挤干辊中心线平行,两个入口挤干辊外表面的距离为需脱脂钢板的厚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水泵、上喷嘴和下喷嘴;
上喷嘴和下喷嘴安装在出口挤干辊与入口挤干辊之间,上喷嘴在需脱脂钢板上方,下喷嘴在需脱脂钢板下方,上喷嘴和下喷嘴分别与直流电源正极和负极的其中一极连接,高压水泵分别与上喷嘴和下喷嘴连接。
因为上喷嘴和下喷嘴分别与直流电源正极和负极的其中一极连接,高压水泵分别与上喷嘴和下喷嘴连接,所以在工作时,上喷嘴和下喷嘴喷出的脱脂液带有强大的电流,达到需脱脂钢板表面形成的电流密度高;同时,上喷嘴和下喷嘴喷出的脱脂液有高的压力,在高压力和高电流密度共同作用下,需脱脂钢板的油膜很容易被清洗干净,清洗效率高,能源消耗少。
所述的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喷嘴和下喷嘴的喷口在沿需脱脂钢板宽度方向为窄长缝,这样就保证在需脱脂钢板的整个宽度方向上都能清洗干净。
所述的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喷嘴和下喷嘴的喷口离需脱脂钢板的距离为5~10mm。实际工作过程中,保持上喷嘴和下喷嘴的喷口离需脱脂钢板的距离为5mm到10mm之间,清洗效果好。
所述的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其特征在于:高压水泵的工作压强大于8kg/cm2。高的脱脂液喷射压力使清洗效果更好。
所述的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其特征在于:直流电源加在上喷嘴和下喷嘴后,需脱脂钢板表面通过的电流密度大于50A/dm2。保证一定的高电流密度,便清洗效果更好。
因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没有传统电解脱脂装置中的脱脂槽,使脱脂设备体积小,节省空间。
工作时,需脱脂钢板从两个入口挤干辊之间进入,从两个出口挤干辊之间输出,在经过上喷嘴和下喷嘴之间时,上喷嘴和下喷嘴喷出高压力带电脱脂液,在高压力和高电流密度共同作用下,需脱脂钢板的油膜被清洗干净。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水喷射高电流密度脱脂装置,对钢板表面脱脂效果好,脱脂效率高,能源消耗少,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电解脱脂装置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K-K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标记的说明:转向辊1,沉没辊2,脱脂液3,阳极板4,需脱脂钢板5,阴极板6。
图2标记的说明:出口挤干辊7,上喷嘴8,下喷嘴9,入口挤干辊10。
图3标记的说明:机架11,下升降机12,下防溅板13,下喷射梁14,上升降机15,上防溅板16,上喷射梁17。
图4标记的说明:喷嘴开口度调节梁18,喷射腔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0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卡瓣
- 下一篇:转杯纺纱机接头机定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