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噪混凝土振动棒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00872.1 | 申请日: | 2010-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0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张眷鲁;洪丽;秦晓锋;朱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8 | 分类号: | E04G2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1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振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振动棒。
背景技术
建筑行业施工使用的混凝土在搅拌后,内部含大量气体,需用振动的方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能,使混凝土内部的气体释放排除,达到密实混凝土构件、增加强度的目的。现有的振实方式有两种:将振源置于混凝土内部工作的称为内部振动棒;将振源置于混凝土外部通过模板传递振动而工作的称为外部激振器。
目前,建筑行业广泛使用的混凝土内部振动棒主要有行星撞击式,电机内装离心式和液(气)动离心式,均以高速旋转为设计核心。其原理均为利用偏心质量旋转时产生的离心惯性力或冲击力作为激振力,而振动频率的高低关系到混凝土的流动和排气性能。理论上电机转速越高,振动频率越高,对混凝土的整捣效果越好。但是震动频率越高,产生的噪音也越大,高速震荡带来的噪音污染是应用中无法忽视的问题。
公开号为CN2561873的专利文件提出了一种低噪音混凝土振动棒,其原理是在振动棒内部加入一变速装置,动态降低振动棒的离心部转速,以达到动态降低噪音的目的。但此装置仍存在一些缺点:必须依靠人工调整振动棒的转速,无法即时反应降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即时反应降噪的混凝土振动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低噪混凝土振动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置的偏心轴、与所述偏心轴连接的电机,还设有与所述电机电连接的变频器,另设有控制所述变频器输出频率的声控传感器。在振动棒上设有所述声控传感器,所述声控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电连接且驱动其输出不同频率的电流,所述变频器接入工作电源,输出工作电流到所述振动棒的电机,所述变频器设在所述壳体内,也可将所述声控传感器设在所述壳体上。
当所述声控传感器检测到的音量低于一固定分贝值时(所述固定分贝值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而变,其值大于40小于100),所述声控传感器驱动所述变频器输出第一频率的工作电流,当所述声控传感器检测到的音量高于所述固定分贝值时,所述声控传感器驱动所述变频器输出第二频率的工作电流。所述的第二频率小于第一频率,常理可知所述振动棒离心部的转速在第二频率下会较第一频率下的小,从而造成的噪声也会较小,达到了本方案的目的;再当所述声控传感器检测到的音量低于固定分贝值时,所述声控传感器驱动所述变频器输出第一频率,所述振动棒离心部转速增加,以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的特点是:依靠传感器检测噪声分贝来控制振动棒离心部转速,实现了即时反应降噪。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在此不再阐述。如图1所示:振动棒的壳体1内通过轴承安装有偏心轴2,偏心轴2与交流电机3的动力输出轴连接,交流电机3的通过变频器4接入工作电流,变频器4通过电缆5与外部交流电源7连接,在壳体1上设有声控传感器6,声控传感器6接入变频器4的PID输入端。
振动棒工作状态下:当环境音量小于80分贝时,声控传感器6驱动变频器4输出频率为100Hz的工作电流,交流电机3的转速为6000rpm;当声控传感器6检测到环境音量大于等于80分贝时,其驱动变频器4输出50Hz的工作电流,使得交流电机3的转速降为3000rpm,从而达到实时自动降噪的功能。
另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交流电机3设在壳体1外,交流电机3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软管8与偏心轴2连接,变频器4连接在交流电机3上,声控传感器6连接在变频器4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08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