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粘结预应力及桩侧后注浆冲孔桩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302334.1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26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李毅;王光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预应力 侧后 冲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的灌注桩,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粘结预应力及桩侧后注浆冲孔桩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越发要求开发三维城市空间,由此产生了大量超高层建筑及桩基工程,并且桩基深度逐渐增大。随着桩基础越来越深,桩基础需要承担地下水巨大的浮力,因此对桩基础的抗拔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受地质、地下水位的影响桩基础的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
现有技术通常是采用冲孔桩扩大头的施工技术,该技术桩底的面积更大,虽然可以提高抗拔力,但施工难度也大,工期长,施工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粘结预应力及桩侧后注浆冲孔桩结构。可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保证桩基础的施工安全、工期要求、施工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无粘结预应力及桩侧后注浆冲孔桩结构,包括设在逆作空孔内的钢筋笼,沿钢筋笼的内环均布有4~8束预应力筋,钢筋笼内还设有2~4组注浆环管,注浆环管与注浆立管连接。
前述的无粘结预应力及桩侧后注浆冲孔桩结构中,每束预应力筋内有3~7根预应力筋,每束预应力筋外套有套管;每束预应力筋的两端设有锚垫板,在靠近锚垫板处的预应力筋束外设有螺旋筋。
前述的无粘结预应力及桩侧后注浆冲孔桩结构中,每组注浆环管包括间距为0.8~1.2米的两个注浆环管,每个注浆环管上设有一组注浆孔,每个注浆环管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注浆立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冲孔灌注抗拔桩内设置1860级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入桩身钢筋笼内,浇注桩身混凝土后,通过桩顶(-23.2米)处环梁上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使其达到设计的张拉预应力值,预先给桩体砼施加一定的预压力,提高冲孔灌注抗拔桩桩体6的抗拉能力,实现较小桩身直径及桩身的配筋而满足较大设计抗拔要求。
为满足地下室逆作施工条件,冲孔桩桩顶(-23.2米)以上部分采用逆作板墙深井灌注桩成孔,直径2.4米的空孔,用于预应力筋张拉及逆作施工钢管柱安装;其下冲孔桩,作为工程抗拔桩之用。
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在桩内预埋注浆环管4,并在灌注桩砼达到一定强度后,通过预埋的竖向注浆管,用高压注浆泵将水泥浆液注入桩侧不同标高处双环形注浆管,对桩周泥皮起到渗透,劈裂充填、压密和固结作用,以此来提高桩的抗拔力,实现桩侧后注浆代替冲孔桩扩大头的施工技术。
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抗拔试验
(1)、抗拔试验准备
抗拔桩原设计钢筋笼采用18C25,而抗拔试验要求钢筋接长至地面的数量为40C32,为满足抗拔试验要求分别在-26.2米和-25.2米位置处交错将9根C25的钢筋每根双面焊接2根C32的钢筋,焊缝长度均为150毫米;另外4根C32安装在-26.2米位置,所有钢筋伸应至设计桩顶标高-23.2米以上,并预埋套筒备用,相邻位置的钢筋相互错开1米。
(2)、抗拔试验
柱下抗拔桩原设计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5,桩身直径1.4米,采用桩侧后注浆,桩长30米,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4200KN。在砼浇筑完成后将钢筋采直螺纹机械连接接长至地面进行8400KN抗拔试验,用抗拔桩上的40C32主筋分为两排固定在反力钢梁上作为抗拔反力,采用安装在反力钢梁下的两个QF630T型油压千斤顶加载进行抗拔试验,试验加荷方式为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加荷反力由两侧地基土承担,桩顶上拔量采用位移计进行测读。
(3)、检测结果
根据《厦建检地基/静载/(2009)第298号》检测报告,“荷载位移曲线”U-δ及“时间对数位移”δ-Tgt曲线分析,分级加载至8400KN时,累计上拔量6.29毫米,逐级等量卸载至荷载为零时,累计上拔量3.68毫米,表明抗拔桩在试验荷载8400KN的作用下未达到极限承载状态,即本工法在冲孔桩施工中的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经实验证明可行,本工程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概况表1,其中a29#桩“荷载位移曲线”如图5。
表1:桩顶上拔量情况
a29#桩“荷载位移曲线”如图5所示。检测结果表明:a29、a18、a22在试验荷载8400KN的作用下均未达到极限承载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2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球团链箅机预热烟罩室的立墙
- 下一篇:旋转挤扩支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