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室分离缓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301904.5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3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娜;林罡;张箭啸;郭刚;周子栋;王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34 | 分类号: | E21B43/3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18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集输系统中原油进行分离和缓冲的密闭装置,具体地说就是一种两室分离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在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下,油田在油气集输过程中要求尽量密闭输送,目前油田在原油输送中从井口-联合站均能确保密闭,但在联合站环节,使用三相分离器密闭脱水后净化油经大罐缓冲外输,使密闭流程变为开始流程,增加了伴生气的呼吸损耗。在石油开采中,伴随石油产品的不断涌出大量的伴生气资源也随之释放出来。在能源缺乏的今天,在追求绿色、环保的今天,保障原油密闭集输也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原油在开采出来后,从井口增压点接转站联合站的集输过程都能做到密闭,保证了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是在联合站环节,含水油的处理一般采用的都是三相分离器来密闭脱水,取代了传统的溢流沉降罐,保障了脱水环节的密闭。然而,为了保障三相分离器内流场的平稳运行,三相分离器后的净化油一般是在进入大罐后在由罐外输,在这个阶段原油集输变为了开式流程,使一部分伴生气资源白白浪费掉,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满足三相分离器前的来液缓冲和三相分离器后外输缓冲的工艺需求的两室分离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两室分离缓冲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筒体、球冠形封头,筒体通过鞍式支座固定在基础上,筒体为卧式罐体,筒体被球冠形封头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形成第一分离室和第二分离室,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两端有液体导入管,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顶上分别有气体导出管,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底面分别有两个液体导出管和两个排污口,两个液体导出管在两个排污口的内侧,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两端的液体导入管入口内分别有一个碟型能量吸收器,碟型能量吸收器下侧设45°倾斜的缓冲板,第一分离室的筒体顶部靠近球冠形封头的位置有净化气室和弦丝式捕雾器,气体在出密闭腔前经过净化气室和弦丝式捕雾器。
所述筒体左、右侧封头处各有高低液位计口。
所述第一分离室和第二分离室上下各有防爆电热液位计口。
所述相对独立的筒体上各有一人孔,在第一分离室底部设有清扫孔。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从井场、站场来的液体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入该设备的缓冲一室,经缓冲板,部分气体经过弦丝式捕雾器后排出,剩下的油气混合物经液体导出管导出,输送至三相分离器;液体在三相分离器内脱水后,净化油(低含水油)进入缓冲二室缓冲分离,在液体导出管出口设调节阀,通过调节阀的压力调控,实现原油的连续输送。满足油气站场密闭输送的要求,操作筒单,方便管理,占地小。来液进三相分离器前,先进缓冲一室缓冲,确保了三相分离器内流场的平稳,可提高脱水效率;且在三相分离器事故时,缓冲一室分离出的伴生气可满足站内加热炉的燃料需要,确保站场连续生产。在设备进口管处设碟型能量吸收器,减缓油气混合物的冲击,改变了混合物的运行轨道,延长混合物在筒体内的停留时间,可以让油气混合物充分预热,以分离出气体。该设备设置人孔、清扫孔、排污孔,方便设备的维护与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体导出管;2、安全阀口;3、人孔;4、液体导入管;5、高低液位计口;6、防爆电热液位计口;7、清扫孔;8、液体导出管;9、排污口;10、清扫排污口;11、鞍式支座;12、碟型能量吸收器;13、缓冲板;14、净化气室;15、弦丝式捕雾器;16、球冠形封头;17、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两室分离缓冲装置,包括筒体17、球冠形封头16,筒体17通过鞍式支座11固定在基础上,筒体17为卧式罐体,筒体17被球冠形封头16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形成第一分离室和第二分离室,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17两端有液体导入管4,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17顶上分别有气体导出管1,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17底面分别有两个液体导出管8和两个排污口9,两个液体导出管8在两个排污口9的内侧,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筒体17两端的液体导入管4入口内分别有一个碟型能量吸收器12,碟型能量吸收器12正下侧设45°倾斜的缓冲板13,第一分离室的筒体17顶部靠近球冠形封头16的位置有净化气室14和弦丝式捕雾器15,气体在出密闭腔前经过净化气室14和弦丝式捕雾器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19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