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94212.2 | 申请日: | 201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1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开碇;梁盼;侯中兰;岳婷婷;陈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达节能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7/00;H02J7/00;H02N6/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光 互补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能和太阳能结合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领域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须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建立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基础上的能源体系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能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常规能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各国纷纷开始根据国情,治理和缓解已经恶化的环境,并把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太阳能和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在建筑领域,利用太阳能的较多,比如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而风能利用的就比较少,将太阳能、风能两者结合使用的就几乎没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太阳能和风能结合利用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风光互补控制器、蓄电池,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电流输出端分别与风光互补控制器的电流输入端连接,风光互补控制器的电流输出端与蓄电池的电流输入端连接。
所述蓄电池的电流输出端连接有逆变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风力发电机安置在建筑最高点,利用其高点的风能使之转到将其转化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风光互补控制器将直流电储存到蓄电池,风光互补控制器可以为直流照明灯具供电;另外,蓄电池将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变为交流电,供交流照明灯具和交流负载用电。
本实用新型利用风力和太阳能辐射变化情况,使之互补,太阳能和风能共同发电。当天气晴朗、无风时,以太阳能发电为主;当没有太阳时,太阳能发电很微弱,同时在阴天一般都有风,可依靠风能发电。同时风光互补控制器是智能的,可依据电流强度,使产生电流较强的电流先通过。本实用新型将太阳能和风能结合,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使其应用到建筑上,是一种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新型能源发电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建筑物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1、太阳能电池板2、风光互补控制器3和蓄电池4,风力发电机1和太阳能电池板2的电流输出端分别与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电流输入端连接,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电流输出端与蓄电池4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蓄电池4的电流输出端与逆变器5的电流输入端连接。风光互补控制器3可以直接为直流LED灯具10供电,蓄电池4所储存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5后转化为交流电,这样,逆变器5的电流输出端就可以连接交流的LED灯具8或交流电负载9。其中,风力发电机1、太阳能电池板2、风光互补控制器3、蓄电池4和逆变器5均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不在赘述。
如图2所示,将风力发电机1设在建筑物6的最高处,太阳能电池板2设在建筑物6朝阳的墙壁7上。风光互补控制器3、蓄电池4和逆变器5设在建筑物6内部合适位置。
本实用新型利用风力和太阳能辐射变化情况,使之互补,太阳能电池板2和风力发电机1共同发电。当天气晴朗、无风时,以太阳能电池板2发电为主;当没有太阳时,太阳能电池板2发电很微弱,同时在阴天一般都有风,可依靠风力发电机1发电。同时风光互补控制器3是智能的,可依据电流强度,使产生电流较强的电流先通过,风光互补控制器3可以直接为直流LED灯具10供电,还可以向蓄电池4内充电,蓄电池4内储存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5后转化为交流电,为LED灯具8和交流电负载9提供电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达节能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科达节能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942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