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91411.8 | 申请日: | 201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71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苏聘胜;余红杰;吴斗风;张德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8 | 分类号: | H01R1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线缆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应力释放元件的线缆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中通常离不开线缆与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线缆通常会采用应力释放元件来提高保持力,在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中,通常采取直接在所述线缆的外侧成型一应力释放元件以形成线缆组件进而提高所述线缆与连接器之间的结合力,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应力释放元件直接形成于线缆上来提供保持力,此时该应力释放元件容易扯坏,且线缆与连接器之间的保持力不够。
因此,却有必要对现有线缆组件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组件,其上设置的金属环可以增强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与线缆之间的保持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线缆及成型于线缆上的应力释放元件,所述线缆组件还包括有组装于所述线缆上的且设置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之中的金属环,所述金属环上设置有刺破连接于所述线缆外表面的倒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所述线缆与应力释放元件之间设置一金属环,通过所述金属环上设置的翅片结构和倒刺结构以增强所述线缆与应力释放元件之间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线缆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1所示线缆组件中的金属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线缆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100包括线缆1、设置于所述线缆1上的金属环2及成型于所述线缆1和金属环2外围的应力释放元件3。
线缆1包括芯线11及包覆于芯线11外层的绝缘外皮12。
金属环2呈圆环状且其末端不相连,自所述金属环2的外表面上向外延伸形成有三个间隔设置的翅片21,所述相邻的翅片21之间的距离相等(即所述翅片21相互之间等距离的设置于所述金属环2的外表面上),自所述金属环2的外表面上向内撕破弯折延伸形成有复数个刺破连接于线缆1外表面的第一倒刺22,所述金属环2的一末端(定义为第一末端)形成有一V形缺口23,自所述V形缺口23的两末端分别向内弯折延伸有一第二倒刺24,所述金属环2的另一末端(定义为第二末端)大致呈V形形状且正好设置于所述V形缺口23中,自所述V形缺口23的末端亦向内弯折延伸有一设置于所述第二倒刺24之间的第三倒刺25,所述第一倒刺22、第二倒刺24及第三倒刺25的作用相同,均刺破连接于所述线缆1的绝缘外皮12而使所述金属环2箍紧于所述线缆1上进而增强所述线缆1与金属环2之间的结合力。所述第一倒刺22在所述金属环2的圆周上沿着线缆1的延伸方向呈两排排列,所述第二倒刺24和第三倒刺25在所述线缆1的圆周上沿着线缆1的延伸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一倒刺22排成的两排倒刺与第二倒刺24和第三倒刺25排成的一排倒刺中的每两排倒刺之间呈120度间隔。应力释放元件3成型于所述线缆1与金属环2相结合的部位,所述应力释放元件3包括柱状承重挡墙30及与所述承重挡墙相连的锥台部31,所述金属环2铆接于所述线缆1,所述翅片21成型于所述挡墙30内以增强所述应力释放元件3与所述线缆1之间的保持力。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线缆1与应力释放元件3之间设置一金属环2,通过所述金属环2上设置的翅片21、第一倒刺22、第二倒刺24及第三倒刺25以增强所述线缆1与金属环2、金属环2与应力释放元件3之间的保持力进而增强所述线缆1与应力释放元件3之间的保持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914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侧面带凹槽的金刚石排锯刀头
- 下一篇:一种微动触点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