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叶揉捻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83951.1 | 申请日: | 201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0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周正科;佘小明;钟应富;李中林;袁林颖;张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1329***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揉捻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揉捻装置,特别是一种可用于自动揉捻的揉捻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茶叶揉捻机包括机架,在机架上设置有揉捻桶、加压盖和揉捻盘,揉捻桶通过动力传动系统的拐臂与涡轮箱连接,涡轮箱与电机连接,加压盖设置在揉捻桶内,用于给茶叶进行加压的,在揉捻盘的中心设置有一个用于揉捻完成后进行下料的下料盘;当茶叶揉捻完成后,茶叶通过下料盘进行下料,但是留存在揉捻盘四周边沿的余料却不能通过下料盘进行下料,操作人员只能通过扫帚将留存在揉捻盘边沿的余料进行清扫,这样不但浪费了人力,而且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同时,这样结构的茶叶揉捻机虽然可以进行茶叶的揉捻工作,但是它仍然还存在如下的不足:
1.在茶叶进行揉捻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为揉捻桶内的茶叶进行加压,但是就现目前而言,揉捻机还未能够进行自动加压,在揉捻时,操作人员只能根据实际的经验手工操作加压盘对茶叶进行加压,揉捻后茶叶质量不容易统一。
2.当揉捻完成后,操作人员必须用手搬动下料盘的手柄打开下料盘才能进行下料,这样不但增加了操作步骤,而且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3.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提供动力的电机是固频电机,其揉捻的速度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不利于茶叶的揉捻质量、效率的提高。
4. 当揉捻完成后,揉捻桶并不能回到起始工作位置,当需要再次进行揉捻加工时,操作员必须用手扳动揉捻桶,使揉捻桶回到起始位置,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清扫揉盘内余料的茶叶揉捻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茶叶揉捻机,包括机架、控制揉捻桶转动的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揉捻桶下方的揉捻盘、控制压盖压力的加压机构和下料装置,在揉捻盘边沿设置有用于清扫揉捻盘内余料的吹气装置。
所述吹气装置为均匀设置在揉捻盘四周上的吹气孔,所述吹气孔的横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开口大端朝向揉捻盘内。
为了使得吹气孔所吹出的气体能够均匀的覆盖整个揉捻盘,所述每个吹气孔之间的间距为15㎝~40㎝。
所述加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动力传动机构上的丝杆,在丝杆上设置有电机,电机的主轴通过动力转换器与丝杆连接,在丝杆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压盖压力大小的编码器,所述编码器通过控制器电路与电机连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揉捻茶叶的过程中,自动的对茶叶进行加压和松压。
为了方便的对揉捻完成后的茶叶进行下料,所述下料装置包括设置在揉捻盘上的下料盘和设置在机架下方上的气缸开关,所述气缸开关的推动杆与下料盘的下端面连接,这样做使得茶叶揉捻完成后,揉捻机能够自动的进行下料。
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揉捻桶转动的传动电机,所述传动电机为变频电机或带有变频器的固频电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根据不同的揉捻情况而自动调节电机的转动速度,使揉捻质量最优、时间最短。
所述动力传动机构还包括与揉捻桶连接的揉捻桶拐臂,在揉捻桶拐臂下端设置有定位传感器,,这样可以使得揉捻完成后,揉捻桶停留在固定的设定位置。
所述编码器、气缸开关、传动电机、定位传感器均通过电路与控制箱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吹气装置,能够将揉捻盘中的余料进行清扫,减轻了操作者劳动量,提高了揉捻机工作效率。
2.采用电机驱动加压和编码器控制压力大小,这样做可以随时自动调整压盖压力,提高了茶叶揉捻的质量。
3.采用气缸开关下料,减少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节约了操作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4.采用变频电机或带有变频器的固频电机带动揉捻桶的转动,这样做使得揉捻桶能够获得不同的转速,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加少了加工时间。
5.采用定位感应器,可以使得揉捻桶在完成揉捻后回到起始位置,降低了操作者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在减少加工时间的同时,还提高了茶叶揉捻的加工效率和茶叶的揉捻质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39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节传动式平板灌装机
- 下一篇:一种食品脱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