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自吸泵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72947.5 | 申请日: | 201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4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项光辉;姜祥勋;陈怀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康而达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9/02 | 分类号: | F04D9/02;F04D29/00;F04D2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1 | 代理人: | 王卫东 |
地址: | 32502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具体涉及立式自吸泵。
背景技术
自吸泵能够在进液管内不用充满液体(但泵体中必须有足够的液体)的情况下启动泵,泵本身能自动排除进液管内的气体,而后进入正常工作。泵在初次启动时必须灌入足够的液体,以后启动时则由存留在泵体内的液体来保证泵能再次启动。自吸泵从工作原理上可分为内混合和外混合两种型式,内混式是指在叶轮进口附近进行气液混合,而外混合是指在叶轮外缘处进行气、液混合。外混合式自吸泵的结构如图1所示,泵第一次启动前,首先在其泵腔内灌满水,泵启动后,叶轮1高速旋转,将叶轮流道2中的液体排出,于是在叶轮1的进液口处形成负压,进液管4内的空气被吸入泵腔内,与泵腔内的液体混合生成气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再经叶轮1上叶轮流道2排出至泵腔上部的气液分离室,由于出口面积的突然增大,流速急剧下降,气液产生分离,析出的空气通过泵的出水管5排出,而液体由于比重大下沉,经回流间隙3回流到叶轮1的外缘处,继续与吸入的空气混合,如此反复循环,逐渐将进液管4中的空气排尽,使液体进入泵腔内,完成自吸过程。
然而,上述结构的自吸泵,由于回流间隙3的存在,正常工作时,存在着介质在压力作用下不间断地循环回流,造成了极大的容积效率损失,经试验测算,其容积效率损失约为8%左右,从而严重降低了泵的整体效率,由于效率的降低,泵达不到正常的流量、扬程,同时还增加了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水泵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自吸水泵,包括泵体、电机和介质回流阻隔装置。
所述泵体的内腔由隔断板分隔成上、下设置的气液分离室和储液室,隔断板上设有通孔,隔断板的上表面上固定有导流体,导流体设有轴向通孔以及与该轴向通孔相通的径向导流孔,导流体的轴向通孔与隔板上的通孔同轴;所述电机固定在泵体的顶面且驱动垂直向下穿入泵体内腔中的泵轴转动,泵轴的下端固定有叶轮,所述叶轮设置在导流体的轴向通孔内,叶轮的外圆与轴向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回流间隙通道;所述介质回流阻隔装置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静环和动环以及弹性支承套,所述动环嵌装在叶轮上且其上端面高于叶轮的上端面,所述弹性支承套的外缘向下延伸形成支脚,该支脚固定在导流体的上表面上,所述静环嵌装在弹性支承环的下表面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动环和静环的材质为硬质合金、碳化硅、陶瓷、石墨或聚四氟乙烯。
本实用新型,在叶轮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介质回流阻隔装置,在泵正常工作时,介质回流阻隔装置中的弹性支承套在液体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变形,使动、静环紧密接触阻断回流间隙通道,因此克服了因循环回流而产生的容积损失,提高了泵效率5%-8%。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自吸泵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介质回流阻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介质回流阻隔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泵体10、电机20和介质回流阻隔装置30。
所述泵体10具有一个内腔,该内腔由隔断板11分隔成上、下设置的气液分离室12和储液室13,气液分离室12上设有出液管14,出液管14上设有止回阀15,储液室13上设有进液管16,进液管16上设有真空破坏阀17。
隔断板11上设有通孔,气液分离室12和储液室13通过该通孔相连通,隔断板11的上表面上固定有导流体18,导流体18设有轴向通孔以及与该轴向通孔相通的径向导流孔19,导流体18的轴向通孔与隔断板11上的通孔同轴。
所述电机20固定在泵体10的顶面上且电机20带动垂直向下穿入泵体10的内腔中的泵轴21转动,泵轴21的下端固定有叶轮22,叶轮22的内部设有叶轮流道23,叶轮22设置在导流体18的轴向通孔内,叶轮流道23的进口与储液室13相通,叶轮流道23的出口通过导流体18的径向导流孔19与气液分离室12相通,叶轮22的外圆周面与导流体18的轴向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回流间隙通道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康而达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康而达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29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端接工具及相应方法
- 下一篇:对连续压机的调节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