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调节加热模式的电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3237.6 | 申请日: | 201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5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蒋荣听;顾明;黄午华;茅忠群;诸永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20 | 分类号: | F24H1/20;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张一平 |
地址: | 31533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调节 加热 模式 电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水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调节加热模式的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的电热水器,当加热完成后用户大量用水时,需要等到实际的水温比设定的水温低5℃时才会启动加热,并且加热的形式不合理,通常加热的功率不够,输出的热水量达不到用户的使用要求,比如申请号为ZL200820185859.4,名称为“快速即热式电热水器”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快速即热式电热水器,其特征是温度传感器至少为3个,分别安置在储水内胆的上部、下部以及出水口处,出水口处的温度传感探头通过卡箍固定。该电热水器通过采集至少3个温度传感探头的温度信息,来判断电热水器是否处于放水状态,控制电加热管的快速启动,增加热水输出量。然而,这种快速电热水器需要的温度传感探头过多,判断放水的条件过于复杂,特别是安装在出水口处的温度传感探头,安装和布线复杂,增加了电热水器的成本,并且也无法合理地调节加热模式,达到省电、节能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自动调节加热模式的电热水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热水器,包括储水内胆、位于储水内胆下方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温度探测器以及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以及第三加热管,其中第一加热管位于储水内胆的上部,第二加热管和第三加热管位于储水内胆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三加热管为下潜式结构,所述温度探测器包括贴壁式温度探测器T1和温度探测器T2,其中贴壁式温度探测器T1贴于储水内胆上部外表面,温度探测器T2置于中空管内并且伸入于储水内胆内位于储水内胆中部,所述贴壁式温度探测器T1和温度探测器T2连接至单片机的输入端,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和第三加热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电热水器可以采集储水内胆上部和中间的水温信息,根据水温变化判断用户是否在用水以及储水内胆中热水的储量,自动调节内部加热形式,增加热水输出量。该电热水器结构简单有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内部加热形式,满足用户各种使用要求,并且加热效率高、成本低,更加 省电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热水器的模式转换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能自动调节加热模式的电热水器,包括内胆1,该内胆1为卧式圆形储水内胆,内胆1内的上部安装有加热管4,中部安装有加热管5和加热管6。该内胆1上还装有出水管2和进水管3,并且其中加热管6为下潜式结构。贴壁式温度探测器T1安装于内胆1上部外表面上,温度探测器T2放置在中空管内并且伸入内胆1内部放置在内胆1中部。温度探测器T1、T2连接至单片机并且该单片机将输出信号连接至加热管4、5和6。所述加热管4、5、6的功率相近。
该热水器判断热水器是否放水的条件为:当温度探测器T2探测到的水温t2下降的速率≥2℃/4Min时,则判定热水器处于放水状态;当T2探测到的水温t2下降的速率<2℃/4Min时,则判断其处于停水状态。
该电热水器自动调节水温的方法如下所述,如图2所示,将热水器设置为三种加热模式,正常加热模式Z,极速加热模式J和普通加热模式P,当热水器在正常加热模式Z时,只有加热管5和加热管6工作;当热水器在极速加热模式J时,加热管4和加热管5工作;在普通加热模式P时,加热管6工作。
其中图2中各个代号表示的意思为,Z:正常加热模式;J:极速加热模式;P:普通加热模式;S1:停止加热;S2:检测到停水;S3:检测到放水;S4:t2=t设;S5:t1>=t设+5℃;S6:t1<=t设+4℃;S7:t1<=t设-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32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