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细径手持式可监视光纤内窥镜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56364.3 | 申请日: | 201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8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魏秀珍;朱文华;吴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玻科技产业中心;北京玻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2B23/26 | 分类号: | G02B23/26;G02B6/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细径 手持 监视 光纤 内窥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检、侦探、医疗、化工等行业,用于常规检查中人眼无法达到的有毒有害和极其狭小部位的监视观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内窥镜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由于光纤具有防电磁干扰,耐腐蚀、柔软可弯曲等特点,为此受到许多场合的青睐,尤其是人眼无法达到的有毒有害和极其狭小部位的监视观察,就需要极细的光纤内窥镜才能够操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超细石英光纤传像束,传像束中单根光纤的丝径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分辨率,传像束及自聚焦透镜的直径直接影响系统插入部分的尺寸的大小。
以警用海关安检为例,如怀疑包裹、信封等中夹带可疑物,用普通的光纤内窥镜,由于光纤传象束的直径粗无法直接观察。普通光纤内窥镜制作方法是采用球面光学透镜组作为物镜(1),使用由松散的上万根玻璃纤维组成的多组份玻璃传像束(2),外部套有一层保护管。将多组份玻璃传像束(2)的一个端面通过金属连接件(3)固定在物镜(1)的焦距面附近。将环形光纤传光束(4)粘结在金属连接件(3),外部光源(9)通过环形光纤传光束(4)将光导入并照亮物体,多组份玻璃传像束(2)把像取出,通过成像目镜(5),CCD芯片(6)将图像抓取,通过连接线(7)与外部显示屏(8)连接,起到观察监视的作用。因为多组份玻璃传像束(2)前端插入部分直径粗,无法探测极其狭小的空间。普通光纤内窥镜采用外部光源,外部显示屏,体积大,重量大,不便于携带,不适合现场探测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制作一种采用自聚焦透镜、石英光纤传像束,并用紫外固化光学胶将二者直接粘接的光纤内窥镜,插入部分直径小于等于2mm,能在极其狭小的空间使用。本发明将光源、显示屏一体化,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现场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聚焦透镜为一圆柱形两端研磨抛光好的无源器件,石英光纤传像束是由上万根细光纤丝组成的两端一一对应排列,端面研磨抛光好的熔融在一体的细棒,其有效直径小于等于0.8mm,传像束涂覆有机胶后直径与自聚焦透镜的直径都小于等于1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超细径手持式可监视光纤内窥镜,包括自聚焦透镜(1),石英光纤传像束(2),自聚焦透镜(1)与石英光纤传像束(2)之间的耦合光学胶(3),自聚焦透镜(1)与石英光纤传像束(2)外粘接的环形光纤传光束(4),成像目镜组(5),CCD芯片(6),手柄(7),光源(8)以及监视屏(9),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自聚焦透镜(1) 与石英光纤传像束(2)之间使用耦合光学胶(3)连接,耦合光学胶(3)为折射率在1.55-1.65之间紫外固化光学胶,需使用紫外固化灯固化,外围直接粘接环形传光束(4),环形光纤传光束(4)的外径小于等于1.7mm,粘结环形光纤传光束的过程可在显示屏监视。
所述的超细径手持式可监视光纤内窥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自聚焦透镜与光纤传像束同轴夹持,两者间端面缝隙距离小于等于0.05mm,缝隙中填入耦合光学胶,固化1-10分钟后,自聚焦透镜与光纤传像束成为一体。再将成为一体的自聚焦透镜和传像束外围粘结环形光纤传光束,环形光纤传光束的外径小于等于1.7mm,粘结环形光纤传光束的过程可在显示屏监视。将环形光纤传光束端面研磨、抛光后,在环形光纤传光束外部套有保护管。保护管外径小于等于2mm。
手柄上有固定支架将显示屏直接固定在手柄上。
本实用新型原理是:当一束平行光经过1/4节距的自聚焦透镜后光线汇集在另一端面上。石英材料与多组份玻璃材料相比其弹性模量大,涂覆后直径小于等于1mm的石英光纤传像束可以柔软的弯曲。光纤传像束是相干光纤元件,可以无畸变得把一端的像传递到另一端,自聚焦透镜与传像束端面之间的极小的空气缝隙由折射率在1.50-1.60之间的光学胶填满,由于其折射率与两端的材料的折射率相接近,其透过率损失小,并且通过紫外光的照射可以将两者固化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普通光纤内窥镜结构示意图
图2:超细径手持式可监视光纤内窥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玻科技产业中心;北京玻璃研究院,未经北京北玻科技产业中心;北京玻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63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成像眼镜
- 下一篇:超细超抗弯高强度特种光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