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底喷式淬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48619.1 | 申请日: | 201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2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然;马宝安;王金凯;周慧英;赵保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宇建矿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667 | 分类号: | C21D1/667;C21D1/63;C21D1/613;C21D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王聚才 |
地址: | 45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喷式 淬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处理淬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长行程大口径厚壁油缸缸筒淬火的底喷式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液压支架已成为煤矿综采工作面的主要支护设备,随着煤矿对煤炭回采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及安全高效开采的不断进步,液压支架向大支承力、高架型发展;液压支架的立柱是支架的支承组件,承受着液压支架的全部支承力,所以立柱油缸向大口径、长缸筒发展,最大油缸缸筒内径己发展到直径Φ420毫米以上,长度己达到2米左右。而油缸缸筒的热处理淬火仍然在大水槽中进行,采用外置水循环冷却的方法。这种淬火方式不能迅速破坏缸筒内孔与冷却水之间的汽膜,冷却速度低,降低了淬硬层深度,并有大量软点出现,极大地削弱了缸筒材料的强度,使缸筒在强度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致命缺陷,导致液压缸在使用时出现涨缸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淬火效果好的底喷式淬火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底喷式淬火装置,包括淬火槽,淬火槽底部设置有与淬火槽相连通的压缩空气管道和压力液体管道。
淬火槽内部压缩空气管道和压力液体管道与淬火槽接口上方设置有带有开孔的分布隔板。
压缩空气管道和压力液体管道位于淬火槽两侧且分别与气压源和液压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底喷式淬火装置,包括淬火槽,淬火槽底部设置有与淬火槽相连通的压缩空气管道和压力液体管道;淬火槽内部压缩空气管道和压力液体管道与淬火槽接口上方设置有带有开孔的分布隔板;压缩空气管道和压力液体管道位于淬火槽两侧且分别与气压源和液压源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时,压缩空气和压力液体在淬火槽的底部和分布隔板之间的液气混合区混合后迅速通过分布隔板上的孔向上喷出,对工件进行淬火处理。本实用新型与单一介质静液注入淬火相比较,有以下优点:
1、具有一定压力的液气可以避免一般静液淬火时的汽膜,使冷却过程的汽膜阶段缩短,沸腾阶段提前,同时将大量热量带走,从而显著增大冷却速度,加深工件淬硬层厚度。
2、淬火冷却速度可调。冷却速度取决于供液及供气量,变换供液及供气量,就可得到不同的冷却速度。根据工件的材料及形状所需要的冷却速度,确定供液及供气量,可以液气混合,也可以单独供液或供气。
3、淬火过程易实现自动化。根据工件的材料及形状所需要的冷却速度,确定供液及供气量,阀门采用电动,利用电器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底喷式淬火装置,包括淬火槽3,淬火槽3底部设置有与淬火槽3相连通的压缩空气管道1和压力液体管道4。淬火槽3内部压缩空气管道1和压力液体管道4与淬火槽3接口上方设置有带有开孔6的分布隔板5。压缩空气管道1和压力液体管道4位于淬火槽3两侧且分别与气压源和液压源连接(气压源与液压源图中未显示)。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圆筒状工件2加热到规定温度后吊入淬火槽3内,同时开启压力液体管道和压缩空气管道的阀门;压力液体管道4内的压力液体和压缩空气管道1内的压缩气体在淬火槽3的底部和分布隔板5之间的液气混合区7混合后迅速通过分布板5上的孔6向上喷出;混合液气使工件2快速冷却,进行淬火处理;混合液气从淬火槽3的上部溢出,进入圆筒形液体收集槽8内,经泵将液体抽走,冷却后转为压力液体的供液源。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工件的材料及形状所需要的冷却速度,确定供液及供气量,可以液气混合,也可以单独供液或供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宇建矿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宇建矿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86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