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厂化猴头菇生产周转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8568.2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9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龙;李玉;郭倩;吕贝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国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立特农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106***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厂 猴头菇 生产 周转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装置,具体讲是一种猴头菇工厂化生产周转筐。
技术背景
目前国内猴头菇生产主要以农户分散生产、棒栽模式为主,但该模式由于劳动力用量大、品品质难以控制、难以规模化、机械化等原因严重限制猴头菇大规模生产。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猴头菇食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市场对猴头菇需求剧增,但由于猴头菇独特的生长特点——菌刺向地生长,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通用设备很难满足工厂化生产猴头菇的需求,猴头菇工厂化生产专业设备装置急需开发。
普通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周转筐不论体积形状如何改变,其共同特点是只能使栽培瓶正立出菇,食用菌从栽培瓶口出菇向上生长。由于猴头菇子实体主要由菌刺组成,而菌刺生长具有向地性,如果使用普通食用菌生产周转筐进行生产,猴头菇只能向上出菇,菌刺必然向下生长,严重影响猴头菇子实体的品质外观,导致工厂化生产猴头菇品质下降、效益降低,这是制约猴头菇工厂化生产的瓶颈所在。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工厂化生产猴头菇的不足之处,结合猴头菇自身生长特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猴头菇工厂化生产周转筐。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方案:
猴头菇工厂化生产周转筐由底部框架和四个侧面组成;
其中底部框架分布卡瓶口和底部镂空;
四个侧面分布侧面镂空。
所述周转筐筐体使用耐高温高压的聚丙烯塑料制成。筐体的四个侧面同普通食用菌栽培周转筐相同,周转筐底部和侧面的镂空起到降低重量、节省材料、美观以及通气的作用,镂空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底部的卡瓶口是本实用新型的独特之处,在非出菇阶段栽培瓶可以正立于周转筐内,而在出菇阶段周转筐内的栽培瓶瓶口部分可以穿过周转筐底部的卡瓶口而卡在瓶颈处,从而起到倒置盛放栽培瓶的作用,从而更适合猴头菇的生长需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由于猴头菇独特生长特性而造成的不能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瓶栽生产的问题,通过该实用新型的应用使猴头菇工厂化生产既能利用目前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常用设备如装瓶机、接种机、搔菌机等,又能依据猴头菇的生长特性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方式,从而提高其品质。
附图说明
图1,工厂化猴头菇生产周转筐底部框架示意图
图2,工厂化猴头菇生产周转筐侧面示意图
图中:
1.底部框架;2.卡瓶口;3.底部镂空;4.侧面;5.侧面镂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实际生产中,在装料、灭菌、接种、培养等阶段栽培瓶在周转筐内正立放置,在搔菌后出菇阶段栽培瓶在周转筐内倒立放置,栽培瓶上部穿过周转筐底部框架(1)的卡瓶口(2)伸出底部框架(1)在瓶颈部分卡住,从而起到倒置生长的作用。以目前工厂化生产常用1100cc的栽培瓶为例:周转筐底部框架(1)为正方形设计,每筐盛放16瓶,设计边长为40cm,周转筐底部卡瓶口(2)口径设计为8cm,由于1100cc栽培瓶的瓶底直径为12cm,上瓶口直径为7cm,在非出菇阶段瓶子在周转箱内正立放置,该卡瓶口小于瓶子底部直径可以起到盛放作用,而在搔菌后要进入栽培房时该周转筐可倒扣于另一个盛放有去掉瓶盖的栽培瓶的周转筐上,由于栽培瓶的上口径小于周转筐卡瓶口(2)直径,此时栽培瓶上口径可透过周转筐底部框架的卡瓶口(2),此时可进行倒筐操作,从而使周转筐内的栽培瓶瓶口朝下,然后转移到与该周转筐相配套的层叠式培养架上进行出菇。应用于其它容积的栽培瓶时可做相应更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国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立特农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国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立特农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8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氧气流量比例分配电路
- 下一篇:一种大姜催芽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