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式机动车身份记录及事件收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40076.9 | 申请日: | 201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2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山拜尔自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5/00 | 分类号: | G07C5/00;H04B1/38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1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机动车 身份 记录 事件 收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管理中的车载无线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式机动车身份记录及事件收发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机动车,其身份证明其一是铸在车身上的发动机号和车架号,其二是纸质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其三是交管部门颁发的金属板机动车号牌,其共同的特点也是缺点是:1)容易伪造,特别是机动车号牌技术含量低,伪造难度小;鉴别真伪难度大,由于此种原因,社会上套牌车,伪变车牌的机动车相当多,为机动车管理造成困难;2)读起来不方便,不便于信息收集。还有,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车,超速驾车等屡有发生,给社会造成巨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式机动车身份记录及事件收发器,将机动车的身份信息和采集记录的行驶速度参数、车内酒精浓度参数以无线方式发出,由交通执法人员通过接收装置主动或被动接收,方便机动车管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电子式机动车身份记录及事件收发器,包括终端器、读写器,终端器设置于机动车上,读写器设置于机动车必经之处有效距离内,终端器内置机动车的相关身份信息,并采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参数、车内酒精浓度参数,终端器和读写器之间以无线方式通讯,读写器主动或被动地接收终端器的信号。
所述终端器包括单片机一、无线射频收发器件一、天线一,单片机一输出端依次与无线射频收发器件一、天线一相连接,单片机一输入端分别与转速传感器、酒精传感器和计算机接口相连接,所述计算机接口为加密接口。
所述单片机一还与红外线收发器件一相连接。
所述读写器包括单片机二、无线射频收发器件二、天线二、显示屏、键盘,单片机二依次与无线射频收发器件二、天线二相连接,单片机二还分别与显示屏、键盘相连接。
所述单片机二还与红外线收发器件二相连接。
所述终端器设置在机动车驾驶室内,也可设置在机动车壳体外部。
所述读写器可置于掌上移动式壳体内,也可置于固定式操作台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机动车的身份信息被记录在终端器的单片机内,交通执法者可以用读写器对其进行无接触式读写,当交通执法者读取的身份信息与车牌不符时,马上即可判断出该车系伪造车牌;2)机动车驾驶人如非法驾车(如超速,酒后驾车等)能被终端器自动记录,在有效接收距离内能主动或被动地被执法者读取;3)由于终端器的单片机采用加密技术,上述信息不能被非法改写或伪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终端器实施例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终端器实施例的优选外形;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终端器在机动车上的布置实施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读写器实施例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读写器的掌上移动外型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读写器的固定配置实施例外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电子式机动车身份记录及事件收发器,包括终端器、读写器,终端器设置于机动车上,读写器设置于机动车必经之处有效距离内,终端器内置机动车的相关身份信息,并采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参数、车内酒精浓度参数信息并记录下来,终端器和读写器之间以无线方式通讯,读写器主动或被动地接收终端器的信号。本实用新型的终端器与读写器配合使用。读写器由交通执法者手持,或内置于固定式操作台上,对机动车上的终端器进行读写,来完成读写操作,从而判明该机动车是否违法,固定式读写器可以放置于机动车的必经之路(例如高速公路出入口处或沿途交通岗)。交通执法者把机动车的违法记录通过读写器写入到该机动车的终端器中去。
本实用新型可不接触式判定被检测机动车是否违法,如号牌是否是假的,是否超速,车内是否有人饮酒,如酒精浓度超标则可进一步示意停车开门检查驾驶者本人是否饮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山拜尔自控有限公司,未经鞍山拜尔自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00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