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验兔固定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2318.X | 申请日: | 201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2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洪磊;雷霁霖;刘滨;孟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D3/00 | 分类号: | A61D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崔清晨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器,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实验兔固定器。
背景技术
实验兔是实验动物中的一种,根据科学研究的要求定向培育而成,是供科学实验的对象和材料。上个世纪以来,实验兔作为生理、药理、毒理实验和教学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免疫学研究、发热研究、热源试验、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眼科学研究和皮肤反应试验等,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各种免疫血清,大多数采用兔来制备。兔的血清量较多,胸淋巴结明显,耳静脉大,易于注射和采血,被广泛地用于人畜各类抗血清和诊断血清的研制,如病原体血清、间接免疫血清、抗补体抗体血清及抗组织免疫血清等。在免疫过程中需要对实验兔打耳号、耳静脉注射吊水及采血化验等,通常借助固定器限制实验兔的活动。
目前,常用的兔固定器多采用前挡板上部的U形口和前压板固定兔头部或者借助锁紧装置将颈板固定在前板上,使兔整个头部露在固定器外面。这些固定器适用于动物整体实验,如药物灌胃、呼吸系统及眼科学研究等。但在制备免疫血清的免疫学实验中大部分的实验操作都集中在兔的耳部,上述仅靠颈板固定头部的固定器极易对实验兔造成伤害:颈部固定太紧,易造成兔窒息;固定太松,实验兔耳部易挣脱,不利于实验的操作。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适用于免疫血清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兔固定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验兔固定器,它能有效的固定实验兔耳,能减小对实验兔的伤害,满足现有技术的上述需求。
一种实验兔固定器,其特征是有一由前后板、左右侧板及底板构成的盒体(1),后宽前窄,前板中下部有一条形口,该条形口上方设有立板(5),立板(5)上部呈凹形,左右侧板的后上部分别设有多个平行凹槽、一倒“L”夹板(6)及多个蜂窝式透气孔,底板上设有多个散热孔;盒盖(2)铰接在盒体(1)后板的上缘;一个T字形挡板(3)的两侧分别平行插在盒体(1)两侧板上的平行凹槽中;活动底板(4)呈凸字状,内置于盒体(1)中的下部,它的前端凸出部分从盒体(1)前板的条形口伸出且设有一圆孔,该圆孔上绑缚一吊绳(7);所述盒体(1)的前板、侧板及盒盖(2)的交接处成为实验兔伸出耳朵的预留空隙缺口。
本实用新型由盒体(1)、T字型挡板(3)对实验兔进行前后方向的平面固定,由盒盖(2)、活动底板(4)完成对实验兔上下方向的空间固定,无论实验兔的体积如何,均可十分方便地用本实验兔固定器进行固定,操作简便快捷,可单人完成所有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整体为一梯形盒状的盒体1,后宽前窄。盒体1由前后板、左右侧板及底板构成,前板中下部有一条形口,该条形口上方设有立板5;立板5上部呈凹形,左右侧板的后上部分别设有多个平行凹槽、一个倒“L”夹板6及多个蜂窝式透气孔;底板上设有多个圆形散热孔(图中未画出)。盒盖2借助合页铰接在盒体1后板的上缘。一个T字型挡板3的两侧分别平行地插在盒体1两个侧板上的平行凹槽中,可根据实验兔体积的大小调整T字型挡板3插入不同位置的凹槽中,使实验兔正好嵌在盒中不能前后移动。活动底板4呈凸字状,内置于盒体1中,前端凸出部分从盒体1前板的条形口伸出,且该部分上设有圆孔,该圆孔绑缚吊绳7,提拉吊绳7可从前侧抬高活动底板4。吊绳7绕过立板5的板颈,调整挡板3的前后位置后,固定在侧板上的倒“L”夹板6上,完成对实验兔上、下空间的固定。关闭盒盖(2)后,盒体(1)的前板、侧板及盒盖(2)的交接处形成为实验兔伸出耳朵的预留空隙缺口。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打开盒盖2,将实验兔放入盒体1中,根据实验兔体积选择T字型挡板3插入第几排凹槽中,使实验兔固定在盒体前板与T字型挡板3之间。扣上盒盖2,实验兔的耳朵可由上述预留的空隙缺口伸出,牵引吊绳7从前面抬高活动底板4,使实验兔头部抵在盒盖2上,将吊绳7绕过立板5的板颈后固定在倒“L”夹板6上,完成对实验兔的固定。实验兔的耳朵可最大限度的伸出固定器,且完全不可动,可以充分满足实验的需要。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兔固定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23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