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踝足康复牵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29425.7 | 申请日: | 2010-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2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中立 |
主分类号: | A61F5/01 | 分类号: | A61F5/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51 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康复 牵引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踝足康复牵引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疾病导致踝足关节挛缩、内翻、外翻、跖屈畸形的康复治疗手段,主要采取徒手牵拉、起立平台站立训练、足踝矫形器等。目前各治疗手段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徒手牵拉是康复治疗师最常用的康复训练技术,由于每次康复治疗整体时间约40min,在足踝训练时间相对极为有限,由于关节挛缩或肌张力异常增高,徒手训练费力、力度不均、持续时间短且强度不易控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电动起立床训练或站立架训练,也是康复训练常用治疗手段之一,对踝足关节作用主要靠被动站立后,足下放置一斜板,利用自身体重对患侧踝足关节施加压力,来达到改善踝足关节挛缩和抑制跖屈肌张力的异常增高,病人如不能配合,常因躲避疼痛不会将重力移到患侧,自身重力牵引也难以顺利完成,再如长期卧床、存在体位性低血压、植物状态或有其他需要康复治疗而不能到治疗室训练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
足踝矫形器也是较为常用的康复重要手段之一,配带后能够改善肌力下降导致的足下垂、内翻、外翻、抑制跖曲肌张力增高所致跖屈内翻,代偿部分踝背屈、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来改善步态。如遇踝关节已经严重挛缩畸形或肌张力达3级以上时,穿戴足踝矫形器也很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踝足康复牵引器,能够解决上述三种现有康复手段存在的不足之处,既不需徒手治疗,也又能解决现有的牵引器械治疗时存在各种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踝足康复牵引器,包括:
足托板1、下肢固定板2,该足托板1与小腿固定板2活动连接,在足托板1上设有足固定带10,在小腿固定板2上设有膝关节固定带8;
牵引装置6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足托板1和下肢固定板2的远端,且该牵引装置6可调节长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该牵引装置6的两端设有钩链5,该足托板1和下肢固定板2的远端分别设有吊环4,该钩链5分别固定在上述的吊环4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该牵引装置6上带有刻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小腿固定板2靠近足托板1的一端设有踝关节固定带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足托板1上设有角度测量器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足托板1与小腿固定板2采用合页3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小腿固定板2靠近足托板1的一端设有踝关节固定带9。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踝足康复牵引器。现有的牵引康复中,如果采用人力则需要专业康复治疗师,且质量无法保证;采用康复仪器,现有的康复仪器又存在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踝足康复牵引器,采用活动连接的足托板1与小腿固定板2,并在足托板1与小腿固定板2上分别设置固定带。在使用时,将脚部与腿部分别用固定带固定在足托板1和小腿固定板2上,即可进行牵引恢复训练。本实用新型减轻了康复治疗师徒手牵拉费力、持续时间短、无法量化等问题;同时为家庭康复提供了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确切的便利训练器材,弥补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便到康复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问题,减轻了家庭康复护理人员的负担。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脑部疾病、脑损伤、脊髓损伤、踝足部骨折、踝足部烧伤等疾病引起的踝足关节挛缩并发症的预防、训练和治疗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从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所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足托板
2:下肢固定板
3:合页
4:吊环
5:钩链
6:牵引装置
7:刻度
8:膝关节固定带
9:踝关节固定带
10:足固定带
11:角度测量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中立,未经王中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94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