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回路并行的轮速传感器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25067.2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8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朱新爱;吴桂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徕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2;H01B7/17;H01B7/36;G01P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619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路 并行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轮速传感器线束,特别是一种三回路并行的轮速传感器线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整体性能的要求日趋提高,如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及体积、质量等。现有的汽车轮速传感器线束主要由多芯电线、连接器、端子、Moldin(模型)卡扣、绝缘套管、橡胶护套等组成。该类汽车轮速传感器线束通常安装于汽车悬架上,线束一端与轮速传感器相连接,另一端与整车线束相连接,并将信号传输到控制系统,实现信号传导,从而使得微机处理中心获取相应轮速信息,进行相关的操作与控制。
就目前的轮速传感器线束而言,通常为单一回路,一端连接轮速传感器,另一端连接控制处理系统即可,但这种单一回路结构已不能满足整车内线束布置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回路并行的轮速传感器线束,主要解决现有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单一回路结构已不能满足整车内线束布置的要求的技术问题,它可优化布线结构,减少布线空间及整车质量,有利于汽车系统轻型及微型的发展趋势需求。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回路并行的轮速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束七芯电线,该七芯电线一端将电线分为三束分支,所述的分线处通过三合一Molding卡扣定位。
所述的三回路并行的轮速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七芯电线具有七根导体,该七根导体分别穿设在绝缘材料中,且穿设在绝缘材料中的导体外设有护套。
所述的三回路并行的轮速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束分支是导体外设置护套的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增加了多芯线并行导线数量,实现三条回路系统并行功能,即称为“三合一”,此设计将三条回路导线集成于一条七芯线缆中,优化了布线结构,减少布线空间及质量,有利于轿车系统轻型及微型的发展趋势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七芯电线的径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分线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回路并行的轮速传感器线束。如图1所示:它包括一束七芯电线11,该七芯电线11一端将电线分为三束分支12、13、14,所述的分线处通过三合一Molding卡扣2定位。
如图2所示:所述的七芯电线11具有七根导体111,该七根导体111分别穿设在绝缘材料112中,且穿设在绝缘材料中的导体外设有护套113。具体材料特征为:
(1)导体111:绞合退火软裸铜丝:28X0.16mm MAX.标称截面积=0.5mm2,导体性能符合DIN EN 13602标准要求;
(2)绝缘材料112:外径1.65mm±0.05,最小厚度0.24mm,颜色为:红+黄+绿+棕+橙+紫+蓝;材料硬度A:85±3;3000小时,125度,符合VW 60306标准要求;
(3)TPU护套113:外径7.0mm±0.25,最小厚度0.8mm,颜色为黑色;材料硬度A:93±3;3000小时,125度,符合ISO 6722标准要求。
如图2、3所示:所述的三束分支12、13、14是导体111外设置护套113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产品制造时,采用如下步骤:
1)将七芯电缆、套管分别定长裁切,一端剥去外部绝缘护套,将七根芯线分成3组,红、黄色为一组,绿、棕色为一组,黄、紫、橙为一组;
2)将以上三组芯线分别安装入TPU套管内,将该组件进行InsertMolding(嵌件注塑),形成“三合一”Molding独特结构,该卡扣后期将被安装于汽车悬架上,对线束进行安装固定。
如图4所示,整条线束可包含四处Molding卡扣结构,另外三处Molding结构工艺形成同上面的“三合一”Molding结构类似,仅位置、尺寸不同,整体形成独特的结构,以使得该线束在汽车悬架上的安装固定。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轮速传感器线束总成原理:
A、B、C三处接口为输入端,D接口为输出端。分别功用如下:
A:“CDC模块轮速传感器”连接端;(CDC即“自动调节及不间断减震控制系统”)
B:“CDC模块电磁阀”连接端;
C:“ABS模块轮速传感器”连接端;
D:“整车线束”连接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徕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徕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50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