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红外电子白板的红外管管座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22547.3 | 申请日: | 201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6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丁万年;陈日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锐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丁万年 |
主分类号: | H01J5/56 | 分类号: | H01J5/56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翁素华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红外 电子白板 管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线式电子白板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红外电子白板的红外管管座。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电子白板包括电磁感应式、红外线式、电阻式、超声波式等。红外线式电子白板包括:基板、密布在基板显示区四周的红外接收、发射对管。其工作原理为:由红外接收、发射对管形成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扫描网格,当有可以阻挡红外光的物体阻挡住网格中的某对水平和垂直红外扫描线时,就可以通过被阻挡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红外线位置确定X、Y坐标,实现坐标的定位,其中,红外发射、接收装置为红外管,即红外发光二极管,在目标捕捉时,要得到目标在白板上移动的轨迹,就必须快速地由第一对发射、接收管开始,重复不断地进行每对发射、接收单元的扫描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单元为止,随即完成一个扫描周期,然后持续不断地快速重复以上扫描周期捕捉移动目标的坐标,因为红外捕捉的分辨率会受到红外接收、发射对管的定位精度影响,所以红外捕捉的分辨率与红外接收、发射对管的排列位置的精确性密切相关。
现有技术中,常用一种红外管管座来固定多个红外管,该管座使每一个红外管位于精确的位置点上,使每一个红外管不会发生偏斜移位,从而每一对发射、接收对管能够精确地一一对应。如图1和图2所示,该管座1’包括复数个红外管管孔11’,对应可放置每一个红外管2’,使每一个红外管2’能够按照规定的间隔放置而不会歪斜,管座1’的背部12’封闭,红外管2’与电路板之间的引脚3’封闭在整个管座1’内,引脚3’从管座1’的底部13’伸出连接在电路板4’上,安装时,首先将多个带有引脚3’的红外管2’一一套在管座1’内,然后将每一根引脚3’折弯,接着将管座1’整体放置在电路板4’上,并使每一根引脚3’插入在电路板4’上的规定位置,最后通过焊接使引脚3’固定连接在电路板4’上。因为每一个红外管2’各通过一引脚3’焊接在电路板4’上,所以电路板4’上的各焊点41’也起到了定位作用,但由于红外管2’和红外管管座1’仅通过各焊点41’固定在电路板4’上,而因为各引脚3’为非刚性可弯折,所以该类型的管座1’仍存在着整体偏斜移位的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整排管座1’发生了歪斜,则整排的红外管2’将发生歪斜而导致红外捕捉的分辨率受到较大影响。而且,安装过程中需要在红外管2’和管座1’已经套合后调整引脚3’的弯折度,之后还需要一一将每一根引脚3’伸入到电路板4’上的相应位置,因为引脚3’均封闭在管座1’内,所以这一工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难操作,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准确的红外管管座,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座容易偏斜移位而使红外管歪斜导致红外捕捉分辨率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用于红外电子白板的红外管管座,所述红外管通过引脚焊接在所述红外电子白板的电路板上,所述管座包括呈一排均匀设置的复数个可放置所述红外管的灯孔,其中,所述管座还包括至少两个定位柱,该定位柱对应于所述电路板上预设的定位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的数目为3个。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为塑料材质,使该定位柱可通过烫印来定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管座的两相邻灯孔之间的最大壁厚相等,所述管座两端的最大壁厚为两相邻灯孔之间的最大壁厚的一半,以保证两相邻灯座之间的最大壁厚与两相邻灯孔之间的最大壁厚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管座的背部为非封闭式,使引线的弯折部可以露在灯座的外面。
进一步地,各所述灯孔为前窄后宽的半圆锥状,所述灯孔位于所述管座正面的一端具有一最小直径,所述灯孔位于所述管座背部的一端具有一最大直径,所述各灯孔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在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管座的两相邻灯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灯孔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灯孔的最大直径为小于5.12mm且大于5mm,最小直径为4.64mm。
进一步地,所述管座的两相邻灯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5.12mm。
进一步地,所述灯孔的数量为4、5、6、7或8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锐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丁万年,未经福州锐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丁万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25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强化封胶接合度的导线架及其封装结构
- 下一篇:单极室内用电控制执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