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动胶枪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20815.8 | 申请日: | 201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0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阿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1/10 | 分类号: | B05C11/1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装工装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胶枪。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生产中焊装车间气动胶枪被大量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由于完成涂胶后,胶枪摆放在架子上后仍然在溢胶,不但造成了成本的浪费,而且使得现场被溢出的胶弄的很脏,使得员工的工作环境变差,目前焊装车间只是用盒子来回收溢出的胶,或者反复地将压缩空气管拔下或接上,虽然能够集中处理,但是在进行清理的时候增加了很大的劳动量,造成了人力、时间的浪费和产量的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气动胶枪,其目的是保证涂胶完毕后,胶枪内的胶不会溢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气动胶枪,包括端盖、枪筒、手柄、转轴、回转弹簧、扳机和气管公接头,在所述的气管公接头上设有过渡接头,在过渡接头上设有转换开关,在过渡接头的一端焊接有气管母接头。
所述的过渡接头与转换开关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过渡接头的另一端形状和气管公接头的形状一致。
所述的气管公接头和气管母接头的尺寸相同。
所述的气管公接头、气管母接头、转换开关和过渡接头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气动胶枪,结构简单、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等特点,而且也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端盖,2、枪筒,3、手柄,4、转轴,5、回转弹簧,6、扳机,7、气管公接头,8、气管母接头,9、转换开关,10、过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保证涂胶完毕后,胶枪内的胶不会溢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这种气动胶枪,包括端盖1、枪筒2、手柄3、转轴4、回转弹簧5、扳机6和气管公接头7,在所述的气管公接头7上设有过渡接头10,在过渡接头10上设有转换开关9,在过渡接头10的一端焊接有气管母接头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涂胶完毕后,胶枪内的胶不会溢出,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旋转转换开关9就可以有效地将压缩空气隔离,气管母接头8和过渡接头10焊接连接,不但有较好的密封性,也防止了压缩空气的外泄。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过渡接头10与转换开关9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接头10和转换开关9通过螺栓连接,可以方便拆卸和维修。
转换开关9在图1的状态下压缩空气可以正常的进入胶枪;当胶枪闲置的时候,将转换开关9顺时针旋转90°使得压缩空气不能进入胶枪内,同时也将转换开关9与气管母接头8之间的压缩空气可以排出,避免因为气管公接头7与气管母接头8之间的间隙,导致一部分压缩空气仍然能进入到胶枪内,进而产生溢胶。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过渡接头10的另一端形状和气管公接头7的形状一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连接更多的气管母接头。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气管公接头7和气管母接头8的尺寸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让所述的气管公接头7和气管母接头8正常连接在一起。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气管公接头7、气管母接头8、转换开关9和过渡接头10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气管公接头7、气管母接头8、转换开关9和过渡接头10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为了使气动胶枪的密封性良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方法是:要求转换开关9与过渡接头10的钢管内径要有很好的密封性,确保在转换开关9关闭的状态下可以将压缩空气进行隔离开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08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