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膜覆铜板压合机压合后自动裁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7007.6 | 申请日: | 201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6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城;廖洲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顶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D1/10 | 分类号: | B26D1/10;B26D5/3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赵枫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膜覆 铜板 压合机压合后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膜覆铜板压合机压合后自动裁切装置,用于电路感光膜(整卷,以下简称干膜)和覆铜板(单张)热压合后的自动裁切,属于用于柔性线路板(FPC)制造行业。
背景技术:
柔性线路板因为体积小,超薄超轻,可以随意弯曲。广泛运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家电等各种电子行业。其中电路曝光成型作为关键工序直接影响到产品品质,干膜与覆盖铜板的压合质量对电路曝光有直接影响。
目前干膜与单张覆铜板的压合采用连线热压合方式,压合后的收料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压合后整卷收取和人工用刀片划断。
整卷收取有以下不足:
1:不同弯曲半径的干膜和覆铜板收缩率不一致,造成材料拉伸变形;
2:制品弯曲会影响电路曝光质量。
人工刀片划断有以下不足:
1:残留干膜毛边,无法割齐;
2:容易割伤覆铜板,造成报废;
3;效率低下,难以管理;
4:工作枯燥,不够人性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膜覆铜板压合机压合后自动裁切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干膜覆铜板压合机压合后自动裁切装置,包括一前固定板、一后固定板和安装在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下方的导轨,所述前固定板顶部固定有一裁切汽缸,所述裁切汽缸的压杆与设置在前固定板上的裁刀固定板相连,所述裁刀固定板上固定有裁刀,所述裁刀上设有对射式感应边缘感应器,所述后固定板后部与一同步汽缸连接,顶部固定有一压料汽缸,所述压料汽缸的压杆与设置在后固定板上的压块相连。
为了实现对根据不同的长度材料的进行自动化控制切割,进一步的:所述前固定板通过滚珠丝杆与一伺服马达连接,所述伺服马达固定在后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整卷收取方式拉伸变形,制品弯曲。克服了人工刀片划断方式残留毛边割不齐,割伤覆铜板的缺点。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制程稳定性,提升了产能,提高了自动化程度,降低了人力需求和人力成本,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与干膜覆铜板压合机的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中:1、前固定板;2、后固定板;3、导轨;4、裁切汽缸;5、裁刀固定板;6、裁刀;7、对射式感应边缘感应器;8、压料汽缸;9、压块;10、滚珠丝杆;11、伺服马达;12、同步汽缸;13、出料装置;14、覆铜板;15、前边缘;16、后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的一种干膜覆铜板压合机压合后自动裁切装置,其安装在干膜覆铜板压合机出料装置13的上,包括一前固定板1、一后固定板2和安装在前固定板1和后固定板2下方的导轨3,所述前固定板1顶部固定有一裁切汽缸4,所述裁切汽缸4的压杆与设置在前固定板1上的裁刀固定板5相连,所述裁刀固定板5上固定有裁刀6,所述裁刀6上设有对射式感应边缘感应器7,所述后固定板2后部与一同步汽缸12连接,顶部固定有一压料汽缸8,所述压料汽缸8的压杆与设置在后固定板2上的压块9相连,,所述同步汽缸12固定在出料装置13上。
参照附图2,当对射式感应边缘感应器7感应到覆铜板14前边缘15时,压料气缸8带动压块9将干膜与覆铜板压合后的覆铜板14压住,同步气缸12释放自动裁切装置在重力作用下与覆铜板14同速移动,然后侍服马达1驱动滚珠丝杆10带动装有裁刀6和对射式感应边缘感应器7的前固定板1以更快速度前进,当对射式感应边缘感应器7寻找到覆铜板14的前边缘15和覆铜板14的后边缘16并将位置信息反馈给机器可编程中央处理器PLC存贮,再让侍服马达11依据PLC存贮之位置信息带动裁刀6至覆铜板14的后边缘16位置裁切一次,然后回到覆铜板14的前边缘16位置再裁切一次。完成裁切工作,自动裁切装置通过同步气缸12再回到初始位置。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顶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顶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7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太赫电磁载波的方法
- 下一篇:便于阅读的设备和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