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10547.1 | 申请日: | 201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09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徐月香;李树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月香;李树国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1/0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温控 电热 双层 拔火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拔火罐,尤其涉及一种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
背景技术
拔火罐广泛应用于吸附在人体穴位而进行穴位刺激治疗,特别现有的拔火罐需要借助加热源,如酒精灯在罐口进行瞬间加热,以形成空气热涨冷缩产生吸引的功能,进而再吸附于人体各部位的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及神经,从而让人体血液循环顺畅,达到消除筋骨疲劳酸痛及减轻疾病症状的效果。
然而,现有的拔火罐在吸附于人体穴位后,仅能借助热空气吸引压力而刺激穴位,可是热空气温度会因外界环境因素或气密压力大小等问题而迅速递减,使拔火罐吸附于人体的时间缩短且吸附力不足,造成穴位刺激效果不彰。
因此,有人萌生改进其结构,如现有的利用真空吸附的压力拔火罐来进行拔罐操作的产品,虽可通过真空气压吸附以延长吸附时间,但并没有对穴位进行加热刺激的功能,对穴位内的血液循环刺激并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且该拔火罐上端必需设计复杂的气密阀门,使拔火罐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及不易操作,还导致拔火罐的制造成本增加。
虽然,有人创造双层拔火罐,改进传统拔火罐的缺点,但其体积较大操作不易,热源对人体有一定的危险,需随时小心谨慎以免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可避免人员为热源所烫伤,增进人员在操作拔火罐的便利与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第一罐体构件,为中空导热体,底端形成一个供加热吸引于人体穴位的吸引口,顶端设有一个接触部;一个第二罐体构件,为密闭中空加热体,外部有隔热装置,底端设有一电热加热器、温度感测器与磁铁连结部,该磁铁连结部连结于第一罐体构件顶端接触部;一个第三罐体构件,为温度控制装置所构成,与第二罐体构件以支架相连,第一罐体构件可与第二、三罐体构件分离使用。
前述的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其中第一罐体构件,为中空金属罐。
前述的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其中第一罐体构件为中空底部镶有金属的陶瓷罐。
前述的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其中第一罐体构件为中空底部镶有金属的玻璃罐。
前述的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其中第一罐体构件外部连结一把手。
前述的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其中第一罐体构件与第二罐体构件间以数个扣件相连。
前述的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其中第三罐体构件的容室内设置温度控制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可避免人员为热源所烫伤,增进人员在操作拔火罐的便利与安全性,达到本实用新型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安全隔绝且具有辅助加热增温与定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立体结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外观示意图,显示第一罐体构件可与第二、三罐体构件分离使用的状态。
图3是图1所示的侧视图,显示第二罐钵构件容室内容置电热式加热体与磁铁连结部。
图4是图1所示的俯视图,显示第二罐钵构件容室内容置电热式加热体与磁铁连结部。
图5是图1所示的俯视图,显示第三罐钵构件的温度控制器。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使用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0双层拔火罐、10第一罐体构件、11吸引口、12接触部、13把手、20第二罐体构件、21电热式加热体、22磁铁连结部、23磁铁连结部、24磁铁连结部、25温度感测器、26外部隔热装置、27支架、30第三罐体构件、31温度控制器、200扣件、300前胸穴位、400后背穴位。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分离式温控电热双层拔火罐100的第一实施例,其中,该双层拔火罐100包括一个第一罐体构件10及一个第二罐体构件20,第一罐体构件10为中空状的导热体,如中空导热的金属罐、陶瓷罐或玻璃罐,第一罐体构件10底端形成一个吸引口11该吸引口11可以外部热源<例如酒精灯),于瞬间加热后形成热空气吸引而吸附在人体穴位部,使第一罐体构件10吸附于人体穴位,该第一罐体构件10顶端设有一个接触部12,第一罐体构件10外部至少设有个把手13,该把手13供执握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月香;李树国,未经徐月香;李树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05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