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ED照明灯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99347.0 | 申请日: | 201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7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发明(设计)人: | 朱亦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门市新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9/00;F21V7/22;F21V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王楚鸿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照明 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照明灯管,特别涉及一种用LED作为光源并用于照明的LED灯管。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绿色照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低能耗、高光效、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的LED照明灯管逐渐取代传统的荧光灯管,而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室、列车车厢等场所的室内照明;由于现有的LED灯管的管体导热系数较低,不具备良好的散热功能,导致LED灯条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快速地散发出去而积累于管体之中,容易使管体内的工作温度过高,特别是当LED灯管在长时间连续工作的状况下,从而加速LED的老化,影响LED灯管的使用寿命;现有的LED照明灯管结构复杂,装配不方便,制作工艺复杂,使得生产成本高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结构紧凑、装配简单、制作工艺简单、生产低廉,而且很好克服了LED点状光斑与眩光问题的LED照明灯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LED照明灯管,包括灯管、设置在灯管两端的灯头、每个灯头设置有灯管电极脚、安装在灯管内的条形LED灯条,条形LED灯条是由PCB板或MCPCB板以及焊接在PCB板或MCPCB板上的LED组成,灯管由反光层与透光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为一体冲塑成型的整体式塑料管,沿灯管内壁长向方向设有两条相互对称可固定条形LED灯条的卡槽,卡槽由两条以灯管横截面为对称面的卡榫组成。
在上述LED照明灯管中,所述灯管内壁上半部为反光层并设置有反光材料;所述灯管下半部内壁为透光层并设置有凹凸的条纹内层,外侧为光滑的管体表面。
相对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LED照明灯管的零配件少并且能够一次吹塑成型、制作工艺简单、生产低廉。
2、LED灯管直接代替荧光灯管使用,无需更换现有荧光灯盘设备中其它部件,拆卸和安装都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ED照明灯管,包括一个灯管1、两个灯头4、灯管电极脚5、安装在灯管1内的条形LED灯条2组成,条形LED灯条2包括PCB板或MCPCB板以及焊接在PCB板或MCPCB板上的LED3组成;灯管1主要包括发光层101与透明层102,这里发光层101和透光层102均为圆弧形,而且反光层101对应角度与透光层102相同,另外反光层101为反光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透光层102加工有凹凸的条纹内层,使其具有良好的半透光性,以便于LED3产生的光可以通过灯管1内壁的条纹内层射出;沿灯管1内壁长向方向设有两条相互对称可固定条形LED灯条2的卡槽6,卡槽6由两条以灯管1横截面为对称面的卡榫组成,通过该卡槽6可以将条形LED灯条2固定;而灯管1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灯头4密封,每个灯头4上还设置有灯管电极脚5,该电极脚5与灯管1内部的条形LED灯条2电气连接。
如图3所示,表示的是灯管的剖视图。图中灯管1内壁卡槽6中卡置有LED灯条2,该LED灯条2为长方形;该LED灯条2是由PCB板或MCPCB板以及焊接在PCB板或MCPCB板上的LED3组成,其中这里所说的PCB板或MCPCB板上可焊接多个LED3,而这些LED3均为串联连接,其中根据LED灯管1的尺寸以及LED3功率的不同,串联LED3的数量也不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门市新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门市新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93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