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锁骨下静脉注射留置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99083.9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1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赵性荣;刘阳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性荣;刘阳川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6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骨 静脉注射 留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连接与固定装置,具体地说是锁骨下静脉置入硅橡胶管的连接与固定。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有些病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阶段性化疗,胃肠外营养,老年输液,反复输血,反复采血,输液泵或加压输液等,只有建立一条安全、便利的静脉通道,才能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及时、方便地接受上述治疗。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一、外用静脉留置针,这种方法虽使用方便,但留置时间较短(3——7天)易并发静脉炎。
二、中心静脉留置管,目前应用的较广泛,它是在穿刺成功后,先置入导丝,扩皮后,将中心静脉留置管沿导丝引入深静脉内,再缝合固定于体表,需用肝素钠盐水封管、冲管,并且因该管质地较硬,病人感觉不舒服,此方法操作繁锁,不易护理。
三、锁骨下静脉置入硅橡胶管,临床应用已久,它是在穿刺成功后,直接将硅橡胶管送入锁骨下静脉内12——15cm,取下针座,退出穿刺针,体外硅橡胶管与针座连接,用处理消毒好的输液器过滤头堵塞针座,再用无菌纱布包裹、胶布固定,硅橡胶管具有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与顺应性良好,病人感觉舒适,但上述操作连接不严密、固定不牢、易并发堵管、液体反应、脱出血管等,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以上之不足,取锁骨下静脉置入硅橡胶管之操作简便,硅橡胶管之光滑柔软等优点,将其体外端与直式留置针套接,旋上肝素帽,以无菌帖膜固定,通过改进、大大提高了该置管方法的安全性,延长了留管时间,且连接严密,不用封管与冲管,便于护理,病人感觉较舒适。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锁骨下静脉注射留置装置,该装置具有一条导管,一个留置针,导管与留置针连接,留置针用肝素帽密封,所述导管为硅橡胶管,其内径为0.8mm,外径为1.2mm,所述留置针外径为1.3mm。所述留置针为直式留置针,留置针中有金属针芯。导管有盘旋结构,用无菌贴膜固定,所述肝素帽螺纹端内有一柱状小管。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直式留置针与富有弹性的硅橡胶管套接紧密,不易脱节,并且拉力越大硅橡胶管管径越细,越不易被拉开。
2、本实用新型的肝素帽旋在留置针上,不仅封闭严密,而且由于肝素帽的特殊结构,还可使硅胶管内形成一定压力,血液不易返流,所以不需封管、冲管。
3、本实用新型的安舒妥无菌帖膜,将盘旋的硅橡胶管粘贴在皮肤上合为一体,固定牢固。
4、本实用新型,在临床上应用十余年(98年10月至今),1781例,最大年龄87岁,最小年龄7岁。目前最长留置记录251天,无一例自然脱出,100%因治疗结束后取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肝素帽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直式留置针直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体外连接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体外连接与固定直视图。
其中:
1、直式留置针 2、留置针金属针芯 3、肝素帽 4、无菌贴膜 5、硅橡胶管 6、橡胶塞 7、柱状小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穿刺置管成功后,将体外硅橡胶管与18G直式留置针套接,取下金属针芯,旋上肝素帽,套接完成。针眼处用直径约1c m消毒棉球敷盖,将硅橡胶管盘旋一周,再用安舒妥无菌帖膜敷盖。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式留置针外径为1.3mm,金属针芯的外径为0.9mm,而硅橡胶管的内径为0.8mm,外径为1.2mm,管径虽小于留置针,但质地柔软、富有弹性,直式留置针借助金属针芯的支撑,能很容易的将硅胶管紧紧地套在直式留置针上,用力牵拉该装置,用力越大硅橡胶管的内径越小,与留置针套的越牢,不易脱节。
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肝素帽的特殊结构,肝素帽螺纹端内有一柱状小管,旋紧肝素帽后,该柱状小管完全进入留置针针座内,并且留置针紧紧顶住肝素帽底部,不仅封闭严密,而且在密封腔内形成一定压力,所以管内不易回血,不需封管、冲管。
图4所示:针眼处敷一直径约1cm无菌棉球以吸潮,硅橡胶管盘旋一周后,被安舒妥无菌贴膜粘贴在皮肤上成为一体,并且该无菌贴膜质地柔软,粘附力强,对皮肤无刺激,所以不仅贴的牢,而且病人感觉良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性荣;刘阳川,未经赵性荣;刘阳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90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液滴速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次性使用阴离子树脂血浆吸附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