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94276.5 | 申请日: | 201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0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陈祝安;孙长胜;赵伟;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314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物 培养 透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虫生真菌的发酵培养主要采用固体发酵和深层液体发酵两种,使用的透气装置一般为普通棉花、无纺纱布、透气膜等几种方式。棉花和无纺纱布的透气性好,但使用不方便,而且容易潮湿,发霉。透气膜的保湿性很好,但透气孔径较小,通气性较差,不便于培养过程中的气体交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包括上膜和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上膜和下膜之间的微孔透气膜,且所述上膜、微孔透气膜和下膜依次热塑连接。
较佳的,所述微孔透气膜的孔径为0.02~0.5μm,更优选为0.02~0.1μm。
较佳的,所述上膜和下膜的材料均为PP(聚丙烯);所述微孔透气膜的材料选自PTF1(四氟乙烯)、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CPP(未拉伸聚丙烯薄膜)和PE(聚乙烯)中的一种。
较佳的,所述上膜和下膜的结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且所述上膜和下膜的相同位置均设有数个透气圈。
优选的,所述透气圈的数目为4~6个,即:上膜和下膜各自在对应的位置上设有4~6个透气圈。
优选的,所述透气圈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多个透气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透气孔的数目为3~6个,即:每个透气圈的中间位置设有3~6个透气孔。
优选的,所述微孔透气膜与透气圈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且所述微孔透气膜与透气圈的位置重合;上膜、微孔透气膜和下膜通过热塑技术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用于培养的透气膜。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所述微孔透气膜的孔径最大范围为0.02~0.5μm,优选0.02~0.1μm,该膜的孔径远大于O2和水蒸汽分子的直径,且小于水滴、细菌、悬浮固体微粒等直径,因此透气膜的微孔能让O2和水蒸汽分子顺利进入培养容器,而液态水、细菌、悬浮固体微粒等无法通过,从而使培养容器实现较好的透气、防水、无菌的功能。
2、所述透气圈的中间部位有多个透气孔,便于空气流通,同时膜的其余部分可以阻止培养容器内的水分流失,保持培养容器内一定的湿度。
2、所述上膜和下膜均由PP(聚丙烯)材料构成,耐高温高压,材质透明,便于采光、灭菌;同时膜的材质决定了水汽不能透过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养容器内的湿度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膜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孔透气膜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气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上膜2和下膜4均为同一结构,同一材质,同一大小,在上膜2和下膜4的中间相同位置均分别设有4个透气圈21/41。
如图2所示,微孔透气膜3的孔径为0.02~0.1μm,能增强培养容器透气性同时有效地隔绝细小的尘埃、悬浮固体颗粒、细菌,对空气的过滤净化能力强,不影响水蒸气的进入,保证培养容器的气体交换畅通和湿度的控制。
如图4所示,透气圈21和透气圈41中间部位设有5个透气孔211/411,便于空气流通,同时膜的其余部分可以阻止培养容器内的水分流失,保持培养容器内一定的湿度。所述透气圈除去透气孔211和透气孔411的其余部分,均与上膜2和下膜4采用同一材质。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由上膜2、微孔透气膜3和下膜4依次热塑连接,形成完整的用于培养的透气膜,且微孔透气膜3与透气圈21以及透气圈41的直径相同,形状相同,位置相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仅阐述了透气膜的有关原理,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凡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或大小数量改变以及改型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42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卡扣式方柱门框
- 下一篇:连续流内循环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