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8815.6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42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黄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海力达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2 | 分类号: | H02H9/02;H02H9/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雷 稳压 电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配电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
【背景技术】
小灵通基站与宽带交接箱等的基站数目多、分布广、工作环境差。由于基站安装于普通民居上,常因生产、生活用电过度导致220V市电电压起伏很大,引起空气开关、漏电开关跳闸。尤其在雷雨天气,由于基站安放位置较高,极易受雷电影响。造成通信中断,形成不良的影响,也给通信运营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基站分布广、数目多,并且很多基站电源开关被锁在居民宿舍、单位大院里,给恢复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维护工作量。
目前,对通信、机场、工厂、银行、学校、医院以及智能建筑等低压配电系统的过电压、雷击及高压静电的防护,采用的为智能开关产品。虽然智能产品是具有过电压、欠电压、过流/短路、漏电等主要电气故障的保护功能,但是产品采用的方式为断电操作,对后续设备停止供电。现有电源电涌产品结构为盒体和箱体,客户常用开关并不具备防雷、稳压功能,即要在高电压大电流来时起到防护,又要对现有电压波动进行稳定调节,现有智能开关已经满足不了客户进一步需要。
现有技术需要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减小雷电对设备的损坏,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的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雷稳压电路,包括电源输入模块与电源输出模块,还包括:用于对大电流进行泄放的雷电防护模块,连接至电源输入模块;用于稳压过滤的电路稳压模块,与雷电防护模块、电源输入模块以及电源输出模块均有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雷电防护模块包括压敏电阻MOV1与气体放电管GDT1串联于相线与零线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雷电防护模块还包括压敏电阻MOV2与气体放电管GDT2串联于相线与地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雷电防护模块还包括压敏电路MOV3与气体放电管GDT3串联于零线与地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雷稳压装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对雷电防护与电路稳压进行整合;
(2)本实用新型相线与零线可以反接而不会造成损害;
(3)本实用新型保证了在电压波动过程中不出现断电,保证了系统的连续供电;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随工作场所移动而随时转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的模块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的模块图。本实施方式包括电源输入模块10、雷电防护模块20、电路稳压模块30与电源输出模块40。用于对大电流进行泄放的雷电防护模块20,连接至所述电源输入模块10与电路稳压模块30。用于稳压过滤的电路稳压模块30,与所述雷电防护模块20、所述电源输入模块10以及所述电源输出模块40均有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采用雷电防护模块20与电路稳压模块30一体电路设计,利用雷电防护模块20对高电压大电流进行有效泄放,保证后端设备不受雷击损坏。并且利用电路稳压模块30对电源波动的引起的电压不稳进行有效的稳定,保证后端设备免受电压不稳而损坏,两者有效结合。
当雷电从电源输入模块10进入到供电主回路时,防雷稳压模块20能及时有效的对雷电进泄放入地,同时保证正常供电进入到电路稳压模块30。如果电源出现波动,电路稳压模块30有效介入,对电压波动进行稳压,有效保证进入设备的电源稳定可靠。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防雷稳压电路及装置的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雷电防护模块20包括压敏电阻MOV1与气体放电管GDT1串联于相线与零线之间。压敏电阻MOV2与气体放电管GDT2串联于相线与地之间。压敏电路MOV3与气体放电管GDT3串联于零线与地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海力达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海力达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88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