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73293.0 | 申请日: | 201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2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孝志;塚原隆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30;C02F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庞东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处理装置,其利用基于膜过滤的固液分离方式和基于活性污泥的生物处理,除了对排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以外,还对氮、磷进行高程度的处理。
背景技术
关于用于处理下水及工业排水等的排水处理装置及排水处理方法,至今已经提出了各种提案。尤其是,作为利用活性污泥除去排水中的BOD、氮及磷的方法,非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现有方法1为如下构成:按叙述顺序配置厌气槽、无氧槽及好气槽,其后设置用于进行固液分离的沉淀槽。进一步配置从好气槽向前段的无氧槽运送硝化液的循环配管、从沉淀槽向厌气槽运送返送污泥的返送配管。
首先向厌气槽中导入排水和返送污泥,将二者混合。返送污泥中所含有的聚磷菌吸收该排水中的溶解性BOD的同时释放出菌体内蓄积的磷。
接下来将厌气槽内的液体导入至无氧槽中。来自后段的好气槽的硝化液也被导入至该无氧槽中,来自厌气槽的流出液与该硝化液在无氧状态下相接触。来自厌气槽的流出液中的污泥中所含有的脱氮菌将排水中的BOD成分作为供氢体进行脱氮,由此将硝化液中的氧化态氮转变为氮气进行去除。
随后将该无氧槽内的液体导入至好气槽内进行曝气处理,在好气状态下使排水中的BOD氧化分解,同时利用污泥中的硝化细菌将有机态氮及氨态氮硝化,并且聚磷菌对磷进行过量再摄取,从而将磷从液体中除去。
最后将该好气槽内的液体导入至沉淀槽中,固液分离为处理水和活性污泥,将处理水流放出,将沉降的污泥的一部分经由返送配管返送至厌气槽中,将残余的污泥作为剩余污泥排出。
已知还有如下方式:在上述处理方式中,省略沉淀槽,取而代之在好气槽内配置膜单元,将该膜单元的透过水作为处理水(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方法2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现有方法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50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1489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厌气-无氧-好气法运转管理手册(嫌気-無酸素-好気法運転管理マニユアル)(案)(平成9年,P3)
实用新型内容
现有的排水处理方法由于具有以上构成,因而存在以下各种问题。
在现有方法1中,利用重力沉降将污泥与处理水充分地固液分离需要花费时间,不能在维持高处理效率的同时提高厌气槽、无氧槽及好气槽的活性污泥浓度。另外,由于硝化菌难以保持,因而处理水质不稳定。进一步地,由于作为生物处理槽的厌气槽、无氧槽及好气槽的活性污泥浓度分别为1500~3000mg/L的低浓度,因而各处理槽的容积增大,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另外,为了进行从好气槽向无氧槽的硝化液的循环以及从沉淀槽向厌气槽的返送,需要配管及动力,具有设备大规模化、设备费及运转费增多等问题。
在利用膜分离来代替沉淀槽中的固液分离的现有方法2及3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污泥等向膜表面的附着,从膜的下部进行曝气。通过该曝气,浸渍有膜的槽的溶解氧量变高,该液体若直接循环至厌气槽或无氧槽,则磷及氮的去除性降低。因此,在现有方法2中,在浸渍有膜的好气槽的后段设有滞留槽,在该处消耗并调整污泥混合液中的过剩的溶解氧量,并从该滞留槽进行向厌气槽及无氧槽的返送。然而,这需要增加1个滞留槽这样的槽,还需要用于在滞留槽中搅拌污泥混合液的动力,具有设备费及运转费增多的问题。另外,在现有方法3中,在将膜浸渍槽的混合液向无氧槽返送的同时将无氧槽的混合液向厌气槽返送,尽可能地降低因膜曝气而为过量的溶解氧的影响。但是其需要用于进行从好气槽向无氧槽、从无氧槽向厌气槽的污泥液循环的配管及动力,具有设备费及运转费增多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记载了利用膜分离代替沉淀槽中的固液分离,不进行膜的曝气,且不设有滞留槽的方法,但该方法为在膜分离槽的膜面形成污泥层(滤饼层)进行过滤的方式,滤饼层形成的同时膜差压增高,具有过滤水量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排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其中,在活性污泥的存在下以厌气槽、无氧槽、好气槽的顺序流通排水,利用浸渍膜通过固液分离获得处理水,在该方法中,具有抑制设备费及运转费的简单构成且能够高程度地进行排水中的BOD除去、脱氮及脱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32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鲜膜
- 下一篇:轻质核壳结构功能型塑木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