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智能汇流箱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1313.0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0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郭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电拓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H02H7/122;H02H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符彦慈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智能 汇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汇流技术领域,尤其是可适用于-40--+60℃环境温度条件下,带有不高于1000V空载组串电压的太阳能智能汇流箱。除此以外,组件在+70℃条件下,所有连接的每组串电流不得超过10A;该设备只可安装在室外区域,能完全安全接触,保护等级IP65。
背景技术
太阳能智能汇流箱是一种大容量。能够监测太阳能电池板工作状态的电源接线箱,主要用于光伏电站直流侧系统中,连接光伏组件与三相并网逆变器。其主要作用为将多股直流组串汇流后输出并实时监测光伏组件的工作状态。市面上现有的汇流箱仅仅是简单的将多路光伏组件进行简单的回流,并未有效地实现防止反接、实时有效地对光伏组件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针对市面上现有产品的缺点和不足,我公司研制了该智能汇流箱产品,该产品能弥补现有市面上的产品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智能汇流箱,克服了上述产品的不足是一种大容量,能够监测太阳能电池板工作状态的电源接线箱,主要用于光伏电站直流侧系统中,连接光伏组件与三相并网逆变器,主要作用为将多股直流组串汇流后输出并实时监测光伏组件的工作状态。
为了达到上述设计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太阳能智能汇流箱,包括箱体、底板、盖板和控制系统,所述箱体内固定底板,底板上设置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主要由塑壳断路器、防雷器、电源显示模块、核心处理模块、连接板、传感模块和防反接模块组成,塑壳断路器、防雷器、电源显示模块、核心处理模块、连接板、传感模块何防反接模块均由安装板固定在底板上,所述防反接模块汇流输出后分别连接到塑壳断路器和防雷器,防雷器的正负两极分别连接到电源显示模块的正负极输入端,传感模块通过连接板与核心处理模块相连,电源显示模块通过专用的插针与核心处理模块相连。
所述电源显示模块包括智能关断保护电路、核心板电源、显示板电源、干接点输入电源、电源端子、CPU控制端子、模块地址设置与调试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智能关断保护电路连接在正负极输入端,智能关断保护电路上并列接入核心板电源,所述核心板电源、显示板电源、干接点输入电源分别连接到电源端子,电源端子连接到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由两个数码管、显示驱动模块和指示灯组成;所述CPU控制端子分别连接到模块地址设置与调试模块和显示驱动模块。
所述核心处理模块包括核心处理板、485处理模块、CPU控制端子、电源端子、RS232处理模块、开入处理电路,所述核心处理板上分别接入485处理模块、CPU控制端子、电源端子、RS232处理模块、开入处理电路,485处理模块上连接RS485通讯端子,RS232处理模块上连接RS232通讯端子,开入处理电路上连接开入干接点端子,AD处理模块连接到传感器信号输入端;所述电源端子上同时连接到485处理模块、RS232处理模块、开入处理电路和传感器信号输入端。
所述传感模块由多个并列的通道传感器组成,并列的通道传感器汇总连接到连接板端子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智能汇流箱的有益效果是:最多输入16对直流组串(可以做成模块化,以方便删减数量),并且汇流成1路输出;保护并网逆变器直流输入端过压;保护并网逆变器直流输入端过流;防浪涌保护;具有防反接功能;就地取电,避免了铺设电源电缆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具有组网功能可以实现数据远传,便于远控PC集中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智能汇流箱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智能汇流箱的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智能汇流箱的电源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智能汇流箱的核心处理模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智能汇流箱的传感模块的示意图。
图中各序号名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电拓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电拓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13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