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1704.4 | 申请日: | 201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8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骆军 |
主分类号: | E02D3/08 | 分类号: | E02D3/08;E02D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闭式 挤密桩 扩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具,具体为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
技术背景
基础处理工程,挤密桩施工是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挤密桩孔成孔深度是挤密桩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为了达到该指标,在施工中一般采取超打的方法,即在沉管施工时超过设计的桩长,如设计桩长为10米,沉管时则打至11米,工具桩拔出,孔壁土塌落后,成孔深度达到设计桩长要求。这种施工方法由于塌落土过多,造成成孔深度不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塌落土厚度过大,夯实机便夯不实,虽然在设计桩长范围内质量达到要求,但在该桩下部留下了一段虚土。
目前常用的挤密桩桩架最高为23米,杆式柴油打桩锤长5米,还要留最少1米的活动距离,工具桩最长可达17米(不算桩尖)。17米的工具桩,打入深度一般为16.7米左右,在正常地质条件下,拔桩后一般为15.5米左右,虚土深度约1.2米。如果,再往上接桩架,则机械的稳定性将无法保证,有可能面临倾覆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设备的能力,减少挤密桩成孔过程中的塌落土问题,与原有工具桩联合使用,随工具桩一同打入地基土中,挤密周边土体,提高地基承载力。
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是由导向环1、扩孔环2、导向通气槽3、工具桩4、翼突5组成,其特征在于:导向环1与扩孔环2通过焊接连接,安装在工具桩4 前段,受翼突5的限制,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活动,与工具桩4形成一个整体。所述导向环1内径大于工具桩4,下口部为30°的直立刃口,外径与扩孔环2外径相同,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圆台环,并开有8个导向通气槽3,与工具桩4上的翼突5相吻合,起到导向和通气的作用。打桩时,随工具桩4一同打入地基土中,挤密周边土体,提高地基承载力。拔桩时,由于受桩孔摩擦力作用,工具桩4先于挤密桩扩孔器离开桩底,此时空气可于导向通气槽3的间隙进入桩底,避免了桩孔出现真空状态而造成拔桩困难;当翼突5上缘与其导向通气槽3上缘接触后,受到拔桩力,挤密桩扩孔器与工具桩4一同拔出桩孔,完成挤密桩的成孔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的避免将桩壁土刮入桩底,达到挤密桩打入多长,拔出后有效孔就多长,在施工中减少了“挂环”这一施工环节,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充分发挥了现有设备的处理能力,可突破目前挤密桩处理深度15米这一极限数值。
附图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由导向环1、扩孔环2、导向通气槽3、工具桩4、翼突5组成;
图1是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立面图。
图2是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工具桩的立面图。
图3是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安装后打桩时及停桩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4是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安装后拔桩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5是一种封闭式挤密桩扩孔器施工时工具桩及扩孔器的三种状态示意图:
(1)是打桩时及停桩时的状态;
(2)是工具桩拔起时的状态,空气可从导向通气槽中进入孔底;
(3)是工具桩拔起后,扩孔器与工具桩一同拔起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挤密桩扩孔器是由导向环1、扩孔环2、导向通气槽3、工具桩4、翼突5组成,其特征在于:导向环1与扩孔环2通过焊接连接,安装在工具桩4前段,受翼突5的限制,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活动,与工具桩4形成一个整体。所述导向环1内径大于工具桩4,下口部为30°的直立刃口,外径与扩孔环2外径相同,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圆台环,并开有8个导向通气槽3,与工具桩4上的翼突5相吻合,起到导向和通气的作用。打桩时,随工具桩4一同打入地基土中,挤密周边土体,提高地基承载力。拔桩时,由于受桩孔摩擦力作用,工具桩4先于挤密桩扩孔器离开桩底,此时空气可于导向通气槽3的间隙进入桩底,避免了桩孔出现真空状态而造成拔桩困难;当翼突5上缘与其导向通气槽3上缘接触后,受到拔桩力,挤密桩扩孔器与工具桩4一同拔出桩孔,完成挤密桩的成孔施工。
工作时的三种状态,如图5所示:(1)是打桩时及停桩时的状态;(2)是工具桩拔起时的状态,空气可从导向通气槽中进入孔底,避免出现真空现象,使桩管易于拔起;(3)是工具桩拔起后,扩孔器与工具桩一同拔起,扩孔器与桩壁整体接触,避免了刮擦,再次将桩壁土挤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骆军,未经骆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17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速机
- 下一篇:立式减速机及其上出轴防漏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