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4490.8 | 申请日: | 201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9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孟凡顺;邓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72 | 分类号: | G01N27/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洋 无损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主要为电磁探测装置,其为单极式探头,只可适用于某一特定直径的海洋立管。因此,需要根据海洋立管型号的不同备置多个探头,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单极式探头不分割管道内磁场区域或将之分为两个区域进行测量,信号干扰大,结果不够准确。并且目前的常规方法只能用于损坏后的检测,而应力测量是一个前期监测,有预测作用,可提前防范或调整。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适用于不同直径的海洋立管的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
一种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其包括至少两个单极探头和一个固定件,该至少两个单极探头相对地设于固定件上,每个单极探头包括相对于该固定件可滑动的电磁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每个单极探头还包括保护套,该电磁件可滑动地收容于保护套内,且该电磁件的一端露出该保护套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保护套为具有底部的圆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保护套的材质为防水防磁材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每个单极探头还包括收容于该保护套内且与电磁件相抵持的调节件,通过该调节件可调节该电磁件在该保护套内的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每个单极探头还包括收容于该保护套内且套设于该调节件上的弹性件,该弹性件抵持于该电磁件与该保护套的底部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弹性件为弹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调节件为穿设该保护套底部的螺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电磁件包括主体、包裹于该主体内的铁芯及包括于主体内且缠绕于铁芯上的导电线圈,该铁芯的一端露出主体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该固定件为圆环状,该至少两个单极探头沿该固定件的 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设置。
上述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的单极探头的电磁件可相对于保护套滑动,根据不同类型的海洋立管的直径,通过调节件调节电磁件与固定件的距离,从而使该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适用于该类型的海洋立管。并且,弹性件可微调调节电磁件与固定件的距离,使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测量的结果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局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检测海洋立管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的海洋立管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的海洋立管无损检测装置100包括一个固定件10和四个单极探头20。固定件10大致为圆环体。四个单极探头20固定于固定件10上,并且沿固定件10的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排列。
请参阅图2,每个单极探头20包括保护套21、电磁件23、调节件25及弹性件27。电磁件23可滑动地收容于保护套21内,且一端露出保护套21外。调节件25部分收容于保护套21内,且与电磁件23相抵持,通过调节件25可调节电磁件21在保护套21内的位置。弹性件27收容于保护套21内,且套设于调节件25上。
保护套21为一端封闭的圆筒,其具有底部212。保护套21可采用防水及防磁材料制成
电磁件23包括主体231、铁芯233及导电线圈235。铁芯233包裹于主体231内,且一端露出主体231外。导电线圈233紧密地缠绕在铁芯233上,且包裹于主体231内。主体231可由常用的塑料制成,以减小电磁件23成本。
具体在实施方式中,调节件25为螺纹件,例如螺柱、螺丝等。调节件25穿设保护套21的底部212。弹性件27为圆柱形弹簧。弹性件27抵持于保护套21的底部212与电磁件23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44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