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性襻虹膜悬吊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9248.1 | 申请日: | 2010-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94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曾骏文;王祥群;崔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F2/16 | 分类号: | A61F2/16;A61L27/1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余炳和 |
地址: | 51006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性 虹膜 悬吊 固定 后房型 人工 晶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晶体,尤其是一种在缺乏曩膜支撑条件下的无缝线虹膜固定后房型线性襻人工晶体。
背景技术
虹膜悬吊固定后房型线性襻人工晶体,是主要用于在缺乏晶状体曩膜支撑条件下的人工晶体一期或二期植入病例。
此前对上述病例的人工晶体植入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式:a、前房型人工晶体;b、经巩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c、虹膜夹持固定的前方型人工晶体;d、虹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以上的四种无曩膜支撑条件下的人工晶体植入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a、前房型人工晶体:该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被使用,随后的大量研究证实,前房型人工晶体可以导致不可逆转的角膜内皮丢失及大泡型角膜病变、前房角损伤、虹膜磨损、瞳孔闭锁、眼压升高、出血、黄斑囊样水肿等,目前已较少使用。
b、经巩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该技术较前房型人工晶体更为接近晶状体的生理解剖位置,因此,对角膜内皮、前房角、虹膜瞳孔的不良刺激明显减少,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也明显减少。该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繁琐,手术时间较长,容易发生暴发性出血以及术中穿刺针导致的损伤性出血,同时该技术对人工晶体的定位要求较高,术后容易发生人工晶体倾斜或光学中心的偏位,对手术医生的经验、技巧均有较高的要求。
c、虹膜夹持固定的前房型人工晶体:虹膜夹持固定的前房型人工晶体对房角损伤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手术操作更为直观、缩短了手术时间,但仍然容易导致不可逆转的角膜内皮丢失及大泡型角膜病变、虹膜磨损、瞳孔闭锁、眼压升高、出血、黄斑囊样水肿等,瞳孔闭锁、固定对于需要散瞳检查视网膜的病例影响极大。
d、虹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虹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具有的优势是:手术操作更为直观、缩短了手术时间,但其存在的缺陷是:经虹膜缝线固定的人工晶体襻容易发生滑动、虹膜磨损、炎症、萎缩以及瞳孔固定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可以显著降低手术的医源性创伤,同时大幅度简化手术程序的虹膜悬吊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线性襻虹膜悬吊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包括人工晶体片,所述人工晶体片的两面为凸圆形,在所述人工晶体片表面上、处于人工晶体片的两端分别对称开有两个定位孔,在每一端的两个定位孔上依次穿设有线性襻。
线性襻虹膜悬吊后房型人工晶体,主要用于在缺乏晶状体曩膜支撑条件下的人工晶体一期或二期植入病例,该特殊设计的人工晶体光学区设置有定位孔,直接可以进行虹膜后表面固定,可以显著降低手术的医源性创伤,同时大幅度简化手术程序。
所述同一端的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mm。
所述人工晶体片和线性襻为由丙烯酸酯制成的三片式结构。
所述人工晶体片由疏水性丙烯酸酯制成,所述线性襻由聚丙烯线制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虹膜固定操作简单,大幅度减少了手术操作及医源性创伤;属于后房型人工晶体,对房水动力学以及角膜内皮干扰小;对前房偏浅的亚洲人更为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晶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人工晶体使用流程图(一);
图3为本实施例人工晶体使用流程图(二);
图4为本实施例人工晶体使用流程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1-人工晶体片,2-定位孔,3-线性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线性襻虹膜悬吊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包括人工晶体片1,人工晶体片1的两面为凸圆形,在人工晶体片1表面上、处于人工晶体片1的两端分别对称开有两个定位孔2,在每一端的两个定位孔2上对称穿设有线性襻3。
上述定位孔可以在穿过人工晶体片中心点任意直径线的对称两端。如果以眼球虹膜冠状平面为参照,医生可以选择将人工晶体片固定在360°虹膜的任意对称两端,取决于医生的手术习惯以及患者是否存在特殊情况(例如:外伤病人可能存在局部的虹膜缺损,此时选择虹膜固定位点时,应当根据缺损的具体位置,选择避开缺损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未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92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氨纶纺丝甬道空气抽吸装置
- 下一篇:卷扬机绳缆末端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