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硬质电子经皮肾镜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41936.3 | 申请日: | 2010-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1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乔铁;黄万潮;李美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番禺区胆囊病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B1/307 | 分类号: | A61B1/307;A61B1/018;A61B1/015;A61B1/07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曹爱红 |
| 地址: | 51147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硬质 电子 经皮肾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现代医学开展经皮肾镜手术的一种核心医疗工具-硬质电子经皮肾镜。
现有技术
传统的经皮肾镜采用微型柱状透镜排列的光学系统来传到图像,图像的清晰度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经皮肾镜手术的深入开展,传统的经皮肾镜逐渐不适合手术的开展,临床上越来越需要一种能提供高清手术图像的内窥镜产品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尚没有结合电子光学系统和经皮肾镜的内窥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经皮肾镜的不足,提出一种硬质电子经皮肾镜,通过硬质电子经皮肾镜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使得医生能准确地确定病灶存在的部位、大小、外观和范围,有效地提高了检查、诊断、手术的准确性,为医生进行手术提供有力的工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硬质电子经皮肾镜,包括硬质内镜端部、与硬质内镜端部连通的若干器械通道、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冷光源输入端、目镜输入端和图像数据输出端,所述硬质内镜端部集成有电子CCD光学系统、光学镜头、器械通道出口和导光光纤。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CCD光学系统:其镜头大小为2.5~3.5mm,其CCD芯片采用≤1/4″,至少48万有效像素的CCD,镜头视场角100°或以上,CCD芯片结构安装在内镜的先端部。
此外,所述冷光源输入端、图像数据输出端位于硬质电子经皮肾镜中轴线的同一侧,冷光源接头与中轴线成90度设计,所述图像数据输出端与中轴线成45度设计,整体呈“枪式”结构,有效地增强了手术操作者的把握性、稳定性。
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置于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后端部,且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与器械通道共用一条通道,以保证肾脏内能完全地充满液体,而且,所述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的直径小于等于1.0mm。
为了防止液体回流,所述器械通道的末端设置有防止液体回流至内镜外的密封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硬质内镜端部直径为5.0~8.0mm,壁厚0.1mm,长度为200~350mm;内镜器械通道的直径小于等于3.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电子光学系统引入到经皮肾镜的设计当中,硬质电子经皮肾镜为医生提供高清的手术图像,使得医生能准确地确定病灶存在的部位、大小、外观和范围,有效地提高了检查、诊断、手术的准确性,弥补了目前诊疗方法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硬质内镜先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结构示意图。硬质电子经皮肾镜1的结构包括硬质内镜端部1,冷光源输入端2,图像数据输出端3,器械通道4,进水通道5和出水通道6。所述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硬质内镜端部1直径为5.0~8.0mm,壁厚0.1mm,长度为200~350mm;器械通道4内径小于等于3.0mm;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冷光源输入端2、图像数据输出端3位于内镜主体中轴线的同一侧,冷光源输入端2与内镜主轴线成90度设计,图像数据输出端3与主轴线成45度设计,整体呈“枪式”结构,有效地增强了手术操作者的把握性、稳定性。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先端部11示意图。硬质电子经皮肾镜的先端部11集成设计了电子光学系统的镜头31,器械通道4的出口41,导光光纤21。硬质电子经皮肾镜采用电子CCD光学系统,其镜头大小为2.5~3.5mm,其CCD芯片采用≤1/4″,至少48万有效像素的CCD,镜头视场角100°或以上,CCD芯片结构安装在先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番禺区胆囊病研究所,未经广州市番禺区胆囊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19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