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用大电流快速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39600.3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9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陈勇;冯勇;王钦;裴善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39 | 分类号: | H01R13/639;H01R13/52;H01R13/648;H01R13/518;H01R13/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吴宝泰;何宜章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电流 快速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大电流快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由于能量来源广泛、行驶安静、无污染排放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汽车厂家重视,纷纷推出家用纯电动汽车。相比于传统汽油、柴油车,虽然减少了发动机及其相关部件,但加入了电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电动转向、电动空调及电池组等相关附件,使得整车布置空间较小,加之驱动纯电动汽车所需的大电流电缆,传统的电缆连接器已不能够满足需要。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为,发明名称“一种电缆连接器”、专利号:200720032924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连接可靠性不够理想,不能够有效节省电动车的布置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用大电流快速连接器,连接方便可靠,且能有效节省空间。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用大电流快速连接器,包括插座总成和插头总成,插座壳体内设有插座绝缘体、导体插针,插头壳体内设有插头绝缘体、簧片,导体插针与簧片插接,其特征在于:插座壳体的端部设有卡槽,相应插头壳体的端部设有卡扣环。
卡扣环的结构为,具有紧固卡板,紧固卡板的中部设有腰形孔,孔口设有倒角,紧固卡板的下部接有片簧。
紧固卡板呈十字型,顶端高于插头壳体的顶面,底端高于插头壳体的底面,对应紧固卡板的顶端和底端,插头壳体设有开口。
插头绝缘体与插头壳体内侧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
插头壳体的尾端接有电磁兼容电缆防水接头。
多个插座总成与安装板固定,相应设有多个插头总成与插座总成连接,插头壳体的顶面和底面设有滑槽,多个插头壳体之间通过滑槽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卡扣环结构,使插头总成与插座总成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并且由于插头壳体的特有结构,可实现多个插头总成可并排安装,可有效节省空间。插头壳体尾端接有的电磁兼容电缆防水接头可有效实现插接件的屏蔽,插头绝缘体与插头壳体内侧之间设有的橡胶密封圈可实现防水防尘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座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头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多个插头总成和多个插座总成安装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B剖视图;
图7为多个插头总成和多个插座总成安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穿板插座壳体1内设有插座绝缘体2、导体插针3,插头壳体4内设有插头绝缘体5、簧片6,导体插针3与簧片6插接,此为现有技术。
如图2-4所示,穿板插座壳体的端部设有卡槽7,相应插头壳体的端部设有卡扣环。卡扣环的结构为,具有紧固卡板8,紧固卡板的中部设有腰形孔,孔口设有倒角,紧固卡板的下部接有片簧9,片簧9固定于片簧座10上,紧固卡板呈十字型,顶端高于插头壳体的顶面,底端高于插头壳体的底面,对应紧固卡板的顶端和底端,插头壳体设有开口。
如图1、图3所示,插头绝缘体5与插头壳体4内侧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11,插头壳体4的尾端接有电磁兼容电缆防水接头12。
安装时,穿板插座壳体1与紧固卡板腰形孔的孔口倒角接触,将轴向安装力转化为推动紧固卡板8向下移动,片簧9压缩,使紧固卡板8的腰形孔与穿板插座壳体1的安装孔位置对应,插头壳体4与穿板插座壳体1插接,直到紧固卡板8卡固在卡槽7内,此时片簧9上顶紧固卡板8回位,同时,导体插针3与簧片6插接,插头绝缘体5与插座绝缘体2相接触。橡胶密封圈11起插座和插头部位的密封作用,电磁兼容电缆防水接头12保证线缆在插接件尾端的密封及屏蔽。
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如图5、图7所示,多个插座总成与安装板13固定,相应设有多个插头总成与插座总成连接,插头壳体的顶面和底面设有滑槽14,多个插头壳体之间通过滑槽连接。如图6所示,安装后,下方插头紧固卡板的顶端进入到上方插头紧固卡板底端下面的空间,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96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