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定骨骼的锁定钢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2646.2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7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郭颖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颖彬 |
主分类号: | A61B17/80 | 分类号: | A61B17/80;A61B17/86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智海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骨骼 锁定 钢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械,具体是一种固定骨骼的锁定钢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固定骨折的锁定钢板装置,一般采用由带有锁定螺纹孔的锁定钢板和与此锁定螺纹孔相配套的锁定螺钉构成的骨骼固定装置,使用时螺钉拧入锁定钢板的锁定螺纹孔后,组成一种角度固定装置。
使用时,若锁定螺钉与锁定螺纹孔轴线之间存在大于5度的成角最终就会导致锁定螺钉固定失败,因此必须仔细操作以保证锁定螺钉与钢板的锁定螺纹孔的轴线保持一致,这在进行微创操作时可能相当困难。现有固定骨骼的锁定钢板装置,一般是通过扭矩限制扳手来拧入锁定螺钉,这样锁定螺钉在拧入锁定螺纹孔过程中,锁定螺钉与锁定钢板上的锁定螺纹孔的轴线很难保持一致,螺钉容易发生改道,这尤其容易发生在干骺端,导致锁定螺钉与锁定钢板发生错扣,影响固定效果,以及日后难以取出;而且,锁定螺钉改道后使得锁定螺钉不沿原来正确的方向置入,导致锁定螺钉长度测量不准,穿出对侧骨皮质则可能会造成对侧血管、神经的损伤,这就需要重新再置入锁定螺钉,也会增加手术时间;并且,在微创操作拧入锁定螺钉的过程中,容易使锁定螺钉与近侧周围软组织发生缠绕,而损伤周围软组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方便地使锁定螺钉与锁定钢板的锁定螺纹孔的轴线保持一致的固定骨骼的锁定钢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固定骨骼的锁定钢板装置,包括锁定螺钉和开设有锁定螺纹孔的锁定钢板;还包括外径与上述锁定螺钉的头部相一致的第一锁定套筒,以及内径略大于上述锁定螺钉的头部的第二锁定套筒;上述锁定螺纹孔由相连通且同轴设置的主螺纹孔和辅螺纹孔构成,上述主螺纹孔与上述锁定螺钉的头部相对应设置,上述第一锁定套筒的工作端的外侧壁设有与上述主螺纹孔相对应的螺纹,上述辅螺纹孔与上述第二锁定套筒的工作端的外径相对应,上述第二锁定套筒的工作端的外侧壁设有与上述辅螺纹孔相对应的螺纹;上述第一锁定套筒长于上述第二锁定套筒。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锁定钢板放置于所需的位置,再将第一锁定套筒穿设于第二锁定套筒内,并将第一锁定套筒的工作端螺合于主螺纹孔内、将第二锁定套筒的工作端螺合于辅螺纹孔内,然后通过相配用的钻孔工具,将钻孔工具的钻头穿过第一锁定套筒和锁定螺纹孔对骨头进行钻孔,钻完孔退出钻头后,再将第一锁定套筒旋下,最后将锁定螺钉由第二锁定套筒穿入至锁定螺孔内,并通过相配用的螺丝刀将锁定螺钉的主体部分拧进骨头内、锁定螺钉的头部螺合于主螺纹孔内,最后将第二锁定套筒旋下即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对骨头钻孔时通过第一套筒进行导向,通过锁定钢板的辅螺纹孔与第二锁定套筒的工作端相配合,对锁定螺钉进行导向,从而可方便地使锁定螺钉在第二套筒的保护和引导下与锁定钢板的主螺纹孔的轴线保持一致,沿正确的方向安全置入,避免螺钉错扣,并减少周围软组织损伤的可能性,缩短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钻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锁定螺钉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锁定钢板的锁定螺纹孔的剖示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锁定钢板的另一种锁定螺纹孔的剖示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锁定钢板的锁定螺纹孔的俯视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锁定钢板的另一种锁定螺纹孔的俯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固定骨骼的锁定钢板装置,如图1-8所示,包括锁定螺钉1、锁定钢板2、内锁定套筒3和外锁定套筒4。
锁定螺钉1具有头部11和主体部分12,头部11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此锥形结构的锥面上设有螺纹,头部11的顶部设有内六角沉孔。
锁定钢板2上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一个或多个锁定螺纹孔21,锁定螺纹孔21由相连通且同轴设置的主螺纹孔211和辅螺纹孔212构成,主螺纹孔211与锁定螺钉1的头部11相对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颖彬,未经郭颖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26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