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同塔四回路塔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30358.3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9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潘春平;黎景辉;熊静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20 | 分类号: | H02G7/20;E04H12/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赵磊;曾旻辉 |
地址: | 5106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回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塔头结构,尤其是指一种新型同塔四回路塔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电网建设不断发展,架设送电线路走廊占用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线路设计时办理路径协议十分困难,有时即使同意线路通过,也需拆迁大量民房或占用规划、开发区的用地,工程拆迁赔偿费用巨大,因此研究和设计同塔多回路线路,提高送电线路单位面积走廊的输送能力,是设计单位非常紧迫的任务。
在现有技术一中,110kV~500kV同塔四回路线路的塔头布置主要采用同塔四个回路导线3a、3b、3c、3d水平排列,铁塔下半部分采用一个塔身2,该塔型的塔头1采用三层导线横担4布置,每层导线横担4挂四相导线,如图1所示。当导线3a或3d回路停电维修而其他三个回路带电时,检修作业人员需带工具穿越带电导线3b或3c的回路至停电导线3a或3d的回路,极为危险,为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检修期间需要将导线3b或3c的回路同时停电,故增加了同塔停电回路数,影响了电力系统的电能传输及可靠性。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二中另一种同塔四回路线路的塔头结构,采用同塔四回路导线垂直排列,塔头采用六层导线横担布置(不包括一层地线横担),每层导线横担左、右两侧各挂一相导线。该种塔头结构虽解决了检修维护不便的缺点,但又出现了新的技术问题,塔头结构增加了三层导线横担,故铁塔全高比现有技术的塔头结构约高32m,塔重增加约50%,工程投资大。因铁塔全高增加较高,从而使得被雷击次数增多,同时上层导线横担雷击时的电位值也增高,故雷击跳闸率增大。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同塔四回路塔头结构,其不仅避免了故障回路检修时使非故障回路导线同时停电的缺点,同时改善了线路的防雷性能,减少了雷击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同塔四回路塔头结构,其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且避免了检修时非故障回路的停电,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耐雷击能力。
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同塔四回路塔头结构,其包括有:塔身、塔头、及三层导线横担,每层导线横担挂四相导线。该塔头具有二分支塔头,每个分支塔头分别位于该塔的左、右两对回路导线的中间。各个回路导线都与该分支塔头相邻,在检修时可通过相应的分支塔头直接进入相应回路的导线。
优选的是,其更包括地线支架,其与最上层的导线横担及每个分支塔头连接,地线支架与塔头连接,降低了雷击地线时雷击电流所产生的电位值,减小绝缘子串闪络的概率,从而降低了雷击跳闸率,改善了线路的防雷性能。
为了更优化该塔头的结构,该分支塔头具有塔头身部和连接部,该塔头的身部通过连接部与铁塔塔身连接,而塔头身部位于左、右两对回路导线的中间,检修时,依次通过铁塔塔身、连接部、塔头身部再进入相应回路的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同塔四回路塔头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塔重和塔高不变的条件下,将铁塔上部的塔头身部一分为二分别布置在左右两个双回路的中间,这样由塔头身部可直接进入停电检修的任何一个回路,而不需穿越其它带电回路,极大地方便同塔四回路线路的运行维护,不仅克服了检修时的非故障回路导线停电的问题,且不增加塔头结构的高度,塔重轻,工程投资低,经济性好;同时,将地线支架直接与塔头身部连接,降低雷击地线时雷电流所产生的电位值,减小绝缘子串闪络的概率,降低了雷击跳闸率,改善了线路的防雷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3及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同塔四回路塔头结构,其包括有:塔身10、塔头20、及四个回路导线30a、30b、30c、30d,三层导线横担40a、40b、40c。其中,该导线横担40a、40b、40c挂四个回路导线30a、30b、30c、30d,该塔头20具有二个分支塔头20a、20b,其中分支塔头20a位于两个回路导线30a及30b之间,而分支塔头20b位于另两个回路导线30c及30d之间,在检修时,可通过塔身10、分支塔头20a或20b,即可直接进入各个回路导线30a、30b、30c、30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未经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03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刀具
- 下一篇:一种紫苏糖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