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排泥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22193.5 | 申请日: | 201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1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罗日佳;蔡宪玲;武剑博;魏昂;李晓燕;胡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9/14 | 分类号: | F16L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22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排泥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用排泥系统,特别是一种挖泥排泥用的排泥管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挖泥船所用的排泥管有普通钢排泥管和复合排泥管。普通钢排泥管耐磨性较差,为提高耐磨性一般采用复合排泥管。现有的复合排泥管有高铬铸铁管、铸石管等品种,其优点是耐磨性好,但其壁厚较厚,与普通钢排泥管相比,厚度增加2~3倍,从而单位长度重量增加也较多,而且法兰、管路支架等都需重新配置,增加了成本,并且管长较短,接头法兰的安装个数较多,从而安装工艺复杂,增加了安装时间,费时费力。同时现有的复合排泥管的高铬铸铁内管由于管短,有内壁接缝间隙。在内壁接缝间隙容易产生流体涡流,形成耐磨薄弱点,从而影响整个排泥管的使用寿命。
因此需要一种重量轻、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成本低的排泥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量轻、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成本低的复合排泥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挖泥船用的复合排泥管,包括普通钢外管、高铬铸铁内管和填充层,高铬铸铁内管为一体成型,无内壁接缝。内管无接缝设计在使用时不会在其内壁形成涡流,从而耐磨性大大提高。
高铬铸铁内管的优选制造方式是采用薄壁整管离心浇铸和铸态热处理工艺处理,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整个外管无径向焊缝,使普通钢外管几何尺寸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内管的安装和对中要求。离心浇铸使管壁均匀,组织致密,表面粗糙度低,成分均匀性高,且在同等强度和耐磨性的条件下,与普通铸造方法相比,内管的厚度可减小。为进一步提高其耐磨性能可对其进行铸态热处理。高铬铸铁内管的化学成份主要包括铬、钼、铌、钒、碳等。
其中填充层的材料为树脂。且优选厚度范围为3~6mm。填充层是为了使内外管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使内管载荷和剪应力等均匀地向外管传递,并减少振动。与一般的填充材料相比,采用树脂能实现内外管的紧密结合,且使填充层的厚度降低,从而降低整个复合管的厚度和重量。
充填环氧树脂的工艺:封堵两端法兰,在内外管间隙处用高压法或真空法充填环氧树脂,将内外管固化复合,确保夹层间隙能完全充满环氧树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使用成本低,与现有的高铬铸铁复合排泥管相比,节省成本50%以上;
(2)与现有设备配套,法兰、管路支架等不需要重新配置;
(3)内管整体式制造,从而接头法兰的数量少;
(4)耐磨性好,与普通排泥管相比,使用寿命增强4倍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复合排泥管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图1侧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复合排泥管由普通钢外管1、树脂填充层2和高铬铸铁内管3组成。图1所示,外管1可做到管长5000m,外径φ945,减少了法兰个数,从而重量减轻、成本降低,并且无内壁接缝。
复合排泥管的制造工艺如下:
(1)制造普通钢外管,使整个外管无径向焊缝,能保证内管的安装和对中要求;
(2)采用薄壁整管离心浇铸工艺制造高铬铸铁内管,并对其进行热处理,使整管一次成型,表面粗糙度低,无铸造缺陷,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一定的韧性;
(3)内管安装至外管,以法兰孔中心为基准调整内外管的同心度,内外管间的间隙为3~6mm;
(4)封堵两端法兰,在内外管间隙用高压或真空法充填环氧树脂。
其中如图3所示,普通钢外管1与法兰4之间通过焊接固定,法兰的内壁设置成阶梯形。在焊接好外管后,法兰的内壁与外管1的内壁平齐,且在法兰的阶梯面部分做成缺角设置,外管的内壁也具有同种设置,从而在其连接处形成一个三角形槽14,该三角形槽在填充环氧树脂时被环氧树脂充满,如此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内外管1和法兰4间的连接可靠性。此外在法兰4外壁与外管1外壁接触的转角位13也封上环氧树脂以加强密封度及连接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上的等效变换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未经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21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接飞机发动机燃油伺服器用的油管组件
- 下一篇:一种供热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