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5383.4 | 申请日: | 2010-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5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赖国雄;王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万邦燃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3/10 | 分类号: | F24C3/1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51143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灶具 点火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家用红外线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实践证明,红外线燃气灶具比传统的大气式燃气灶具具有节能、不薰锅、不易被风吹灭、各种不完全燃烧污染物排放量低等显著的优点,因此,其面世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红外线燃气灶具的点火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间接点火,而另一种是直接点火。间接点火是指用点火枪着火后的火苗引燃燃烧器表面的混合气,而直接点火是用压电陶瓷或脉冲发生器产生的火花直接与燃烧器中的混合气(通常是中心火)作用而点火。
以上两种点火方式在燃气灶具的使用中都有不完善的地方:间接点火在嵌入式灶具中一般是将点火枪安装在底板上,通过燃烧器大小火之间的空隙或燃烧器与面板之间的空隙使窜上来的火苗引燃燃烧器表面的混合气来完成点火。这种点火方式的弊端是由于空隙不够大使得窜上来的火苗不能够及时引燃燃烧器表面的混合气和随着灶具设计的改变,有些嵌入式灶具为了美观实用不再预留空隙。直接点火因为要直接点燃混合气,而红外线燃烧是指燃气与空气混合时化学比例为1∶1,所以混合气中可燃成分浓度偏低而形成点火障碍。为了有效解决点火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红外线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燃气灶具点火装置,使其通过在点火混合气中补偿性的加入可燃气,使混合气中可燃成分增加而使燃烧器很容易被点火,从而解决以前嵌入式红外线燃气灶具的点火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结构的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其包括:打火器、连接打火器的铜管、连接在铜管另一端的点火喷嘴、燃烧器以及燃烧器的引射管;连接打火器的铜管直接与燃烧器相连通。点火时,从打火器中分流的一部分可燃气,经铜管直接加入到燃烧器点火混合气中。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另一种新型结构的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其包括:打火器、连接打火器的铜管、连接在铜管另一端的点火喷嘴、燃烧器以及燃烧器的引射管;连接打火器的铜管还可以通过燃烧器的引射管与燃烧器相连通。点火时,从打火器中分流的一部分可燃气,经铜管通过燃烧器引射管加入到燃烧器点火混合气中。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点火时,从打火器分流一部分可燃气,经铜管直接引入燃烧器或者通过燃烧器引射管加入到燃烧器点火混合气中,由于混合气中可燃成分的增加,使得整个燃烧器很容易被点着。
附图说明
图1(a)、(b)和(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不同结构示意图。
图2(a)、(b)和(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不同结构示意图。
10:打火器 20:铜管
30:点火喷嘴 40:引射管
50:燃烧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a)、(b)和(c)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包括:打火器10、连接打火器10的铜管20、连接在铜管20另一端的点火喷嘴30、燃烧器的引射管40、以及燃烧器50。带有点火喷嘴30的铜管20的另一末端设置于燃烧器50的底面上。
请参阅图2(a)、(b)和(c)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点火装置,包括:打火器10、连接打火器10的铜管20、连接在铜管20另一端的点火喷嘴30、燃烧器的引射管40、以及燃烧器50。
本实用新型新型结构的点火装置是在点火时、从打火器10喷嘴喷出的可燃气引射1∶1化学比例的空气形成混合气,而另外由打火器10分流出来的可燃气经铜管20直接加入燃烧器50点火混合气中或者通过燃烧器引射管40加入到燃烧器50点火混合气中,这样得到的高浓度的混合气遇到压电陶瓷或脉冲发生器产生的火花就使得整个燃烧器50很容易被点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万邦燃具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万邦燃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53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