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10000.4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63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董东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东生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负压吸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属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吸痰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当出现痰液量大、粘稠等紧急情况,吸痰不及时易导致患者窒息,甚至死亡。带有负压源的常规吸痰步骤是将贮痰瓶(8)接通负压源连接管(7),吸痰管路(1)一端通过中间连接管(9)连接贮痰瓶(8),另一端插入病人气管,痰液分次间歇性地吸入贮痰瓶(8)中并混为一体。此常规有如下缺陷:1.由于病人痰液每次均直接混入痰桶中,无法在操作过程中对痰液性状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2.若要对痰液进行留样培养,还需更换带留样瓶的吸痰管路,导致整个吸痰过程复杂化;3.由于痰液在吸引时可能从负压控制开关(6)处溢出,操作者需带无菌手套防护,每次吸痰均需一定时间更换手套,而当患者急救中遇到痰液突然涌出的情况,极易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患者病情恶化;4.吸痰完毕后贮痰瓶(8)需清洗消毒;5.贮痰瓶(8)内微生物易繁殖,有随气流移动污染负压源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吸痰产品一次性使用的医学原则、方便观察每一次吸出的痰液性状、简化操作程序、降低负压源污染风险。
将柔软小巧的贮痰袋(3)置于壳体(4)内,代替硬质庞大的贮痰瓶(8);贮痰袋(3)至壳体(4)内壁之间的间隙(4-1)与负压通路(5)相连构成第一路负压;过渡连接部件(2)与吸痰管路(1)连通的贮痰袋(3)内的空间亦与负压通路(5)相连构成第二路负压;第一路负压启动可使柔软的贮痰袋(3)充分膨胀,内部容积增大;第二路负压启动可使痰液流经吸痰管路(1)进入贮痰袋(3)中,透明度高的壳体(4)及贮痰袋(3)利于对痰液颜色、粘稠度等性状进行及时准确地观察;过渡连接部件(2)内部的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5)内置有海绵、纱布、聚丙烯膜等通气的过滤材料(2-7),痰液接触到过滤材料后气流阻塞,痰液只能局限于贮痰袋(3)内无法流出,可省却无菌手套的使用环节,同时大大降低了负压源被痰液污染的风险;贮痰袋(3)与过渡连接部件(2)设为活接结构,拔出后可将贮痰袋(3)内痰液直接送检化验;吸痰管路(1)、过渡连接部件(2)、贮痰袋(3)为一次性使用,无需借助贮痰瓶(8),省却了清洗贮痰瓶(8)的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具体包括吸痰管路(1)、过渡连接部件(2)、贮痰袋(3)、壳体(4)及负压通路(5),贮痰袋(3)通过过渡连接部件(2)与吸痰管路(1)及负压通路(5)相连,贮痰袋(3)置于壳体(4)内部,贮痰袋(3)至壳体(4)内壁之间的间隙(4-1)与负压通路(5)相连。过渡连接部件(2)为含内部通路的结构,包括三个连接部位,吸痰管路连接部(2-1)、贮痰袋(3)连接部(2-2)、负压通路(5)连接部(2-3);过渡连接部件(2)的内部通路为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2-4)、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5),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2-4)进入贮痰袋(3)内的部分(2-6)长度大于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5)进入贮痰袋的部分;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5)内置有过滤材料(2-7)。贮痰袋(3)为具有开口端且内部中空的柔软薄膜袋状结构,贮痰袋(3)开口端通过连接卡套(3-1)与过渡连接部件(2)上的贮痰袋(3)连接部(2-2)相连或直接与过渡连接部件(2)贮痰袋(3)连接部(2-2)相连。壳体(4)为具有一定壁厚的中空结构,一体式或分体式,内部腔隙直接与负压通路(5)相连或通过接口(4-2)与负压通路(5)相连。负压通路(5)为中空管路,包括壳体(4)内部腔隙连接端(5-1)、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2)连接端(5-2)、负压源连接端(5-3)。过渡连接部件(2)或负压通路(5)上有负压控制开关(6)。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吸痰装置示意图
图2为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个实施例的壳体、负压通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个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东生,未经董东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00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断电的电磁炉
- 下一篇:一种冷光公交车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