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磁力式鱼饵打窝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49911.0 | 申请日: | 201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0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丁伟;张立红;陈集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97/02 | 分类号: | A01K9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力 鱼饵 打窝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磁力式鱼饵打窝器。
背景技术
钓鱼运动在我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打窝器为钓鱼过程中的常见用具,一般起到诱鱼、集鱼的功效,可大大提高渔获。现在市场上的打窝器种类较多,例如专利号:89201206.4的“多功能自动翻转式打窝器”,这类打窝器接触水面时自动翻转投饵,为常见的水面打窝用具,但在流动水域便失去功效,不知饵料的落点;专利号:200420030691.1的“钓鱼用水底打窝器”,这类水底打窝器利用了线绳结构,要求垂直轻放入水,动作过大则容易中途漏饵,且不可投甩的特点还大大缩短了打窝距离。其他还有遥控船模打窝器、垂钓打窝器等,均应成本较高、结构复杂而不能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际使用效果好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力式鱼饵打窝器,包括内设空腔的筒罐,在筒罐底部设置开口,在空腔内设有相互连通的电导线管和塑料盒,在塑料盒内装有电磁铁,电导线管的顶端穿越筒罐后位于整个筒罐的外部;电导线的一端与电磁铁相连、另一端穿越电导线管后与电源开关相连;用于堵住开口的铁质托盖与电磁铁磁性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的改进:铁质托盖通过连接线与筒罐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的进一步改进:在电导线管的顶端设置封闭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的进一步改进:塑料盒为密封的盒体,塑料盒与电导线管密封地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充分利用了电磁力;通电情况下,由于磁力作用,铁质托盖与筒罐底部的开口处紧密的封闭结合,大幅度投甩打窝器也不会造成漏饵;当打窝器入水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水层关闭电流,此时铁质托盖自动打开实现投饵,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适用于在各个水层轻松投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给出了一种磁力式鱼饵打窝器,包括内设空腔32的筒罐3,该筒罐3由四周侧壁和顶面31组成,由于筒罐3没有底面,就自然形成了筒罐3底部的开口33。
在空腔32内设有电导线管6和塑料盒7,该塑料盒7为密封的盒体,在塑料盒7内装有电磁铁8,塑料盒7的厚度应小,以便电磁铁8的磁力透过;为了防止漏水,还可以在整个塑料盒7外设置防水层。塑料盒7的下表面与筒罐3的侧壁下沿齐平,塑料盒7通过支撑架34与筒罐3固定相连。塑料盒7与电导线管6密封地相连通。
电导线管6的顶端密封地穿越筒罐3的顶面31后位于整个筒罐3的外部;在电导线管6的顶端设置封闭塞11;电导线5的一端与电磁铁8相连、电导线5的另一端依次穿越电导线管6和封闭塞11后与电源开关1相连;封闭塞11的作用是防止水沿着电导线管6进入塑料盒7从而损坏电磁铁8。电导线5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水域深度、投掷距离来配置。
在筒罐3的底部设置铁质托盖4,该铁质托盖4的形状稍大于开口33,在电磁铁8的磁性作用下,铁质托盖4紧贴筒罐3的侧壁下沿,从而堵住开口33。
在筒罐3的侧壁上设有连接小环9,连接线2的一端与连接小环9相连、另一端与铁质托盖4相连。
该磁力式鱼饵打窝器实际工作过程如下:
1、切断电源开关1的电源,电磁铁8失去磁性,铁质托盖4与筒罐3的侧壁下沿相分离,从而使开口33外露;将鱼饵从开口33处放入筒罐3的空腔32中。然后打开电源开关1的电源,在电磁铁8的磁性作用下,铁质托盖4紧贴筒罐3的侧壁下沿,从而堵住开口33。
2、将上述带有鱼饵的打窝器抛向水面,当打窝器下沉到实际所需的深度时,切断电源开关1的电源,电磁铁8失去磁性,铁质托盖4与筒罐3的侧壁下沿相分离,从而使开口33外露,鱼饵从开口33落入水中。由于铁质托盖4通过连接线2与筒罐3侧壁上的连接小环9相连;因此铁质托盖4不会落入水中。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式鱼饵打窝器可以反复利用。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99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