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栖萤火虫幼虫化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32842.2 | 申请日: | 201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01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侦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2178 上海市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萤火虫 幼虫 装置 | ||
所述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饲养水栖萤火虫的装置,具体为供水栖萤火虫幼虫上陆化蛹的装置。
背景技术
萤火虫是著名的观赏昆虫,具有研究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其研究价值在于荧光素酶的研究与应用;其经济价值在于萤火虫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如被誉为世界七大奇景的维多摩萤火虫洞;其生态价值在于萤火虫可以作为环境质量好坏的指示生物,因萤火虫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凡是萤火虫发生的地方,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的地方。正是这些价值,促成了萤火虫产业的形成,而萤火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对我国萤火虫资源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萤火虫,几乎都来源于野外捕捉,这对当地野生萤火虫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因此,规模化养殖萤火虫是相当重要的。水栖萤火虫幼虫生活在水中,它的生长和繁殖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征。在养殖过程中,化蛹是一个关键环节,柔软娇嫩的末龄幼虫有上陆现象,并钻到土壤里化蛹,它的蛹是裸蛹,并不会吐丝结茧来保护自己。所以,在化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病菌侵扰,以及外力的伤害,导致大量死亡或畸形,使得养殖成果前功尽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栖萤火虫幼虫上陆化蛹方案。该技术方案符合所有水栖萤火虫的生存环境及化蛹生理特征,能使萤火虫健康化蛹,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满足大规模萤火虫化蛹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盒体(4)两侧下方有对称的过滤网(1),盒体一端底部有斜面(2),斜面上有一化蛹的平台(3)。
本实用新型在盒体(4)两侧下方有对称的过滤网,从而保证了幼虫不易外逃,同时又增加了水流循环,达到调节水温、水质的作用。盒体一端底部的斜面(2),其坡度为45°,模拟河岸,以供幼虫脱离水面并沿着斜面上爬至化蛹平台(3)。化蛹平台(3)可放置保湿可塑的材料如粘土块,以供幼虫钻入化蛹。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盒体(4)两侧下方有对称的过滤网(1),盒体一端底部有斜面(2),斜面上有一化蛹平台(3)。
参照附图,盒体(4)上底长300mm、宽200mm,下底长200mm,宽200mm,高150mm。盒体(4)下方两对立面的过滤网(1),过滤网长180mm、宽20mm,过滤网底边距离下底10mm,过滤网左边距离左垂直面10mm。斜面(2)坡度为45°,斜面高度为50mm。化蛹平台(3)的长为50mm,宽为200mm。
在此等大小的盒体内,末龄幼虫可放300-350只,暂养密度高,幼虫不会逃逸,水质可控,且操作方便,有利于萤火虫蛹的统一采收。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水栖萤火虫末龄幼虫放入本实用新型内暂养,可同时容纳300只以上末龄幼虫。通过控制外部的水流、水温及溶氧等方式来调节适合幼虫上陆的最佳条件。幼虫会在本实用新型底部活动而不会逃逸出来,并在斜面(2)的离水处静卧一段时间后,沿斜面(2)上爬至化蛹平台(3),并钻进预放置的化蛹材料内化蛹。待收集一定数量的蛹后,即可将蛹取出,保存至合适的地方。
在一个大型的水循环系统中,可放置大量的本实用新型,以达到规模化的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侦,未经王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328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用高隙喷药车喷药机构
- 下一篇:雏鸡运输养殖专用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