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岩盐为原料生产氯化氢与硫酸氢钠晶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9026064.8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褚效中;张维光;吕金顺;赵宜江;徐继明;苏娟;周守勇;李梅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1B7/01 | 分类号: | C01B7/01;C01D5/0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23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盐 原料 生产 氯化氢 硫酸 晶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氯化氢与硫酸氢盐的生产方法,具体涉及以岩盐为原 料生产氯化氢与硫酸氢钠晶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氯化氢气体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染料、氯甲醚、无水哌嗪、胱氨酸及农药、医药中间体与氯化聚合物 等精细化工行业对氯化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钢铁企业中存在大量酸 洗钢材后废弃的低浓度盐酸,因此,可以用低浓度盐酸吸收氯化氢气 体来增浓,使废弃的低浓度盐酸循环利用,从而降低钢企的生产成本 与环境治理的费用。另外,硫酸氢钠是一种重要的无机盐化工原料及 无机盐固体酸催化剂,在药物、酯类化合物等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
目前,制备硫酸氢盐与氯化氢的方法虽然有浓酸高温法、稀酸 低温法(《化学工程师》第23卷第5期P22)和浓酸低温法(中国专利: CN1188071A),但是它们都是以氯化物为原料。浓酸高温法是将浓硫 酸和氯化钾加入高温反应釜(250℃)中,在硫酸氢盐的熔点之上脱 除氯化氢,反应后的产物在90℃以下固化,加水溶解后仅作为磷酸铵 钾肥料中间体,而副产的氯化氢是含有粉尘的高温腐蚀性气体,后处 理装置复杂。稀酸低温法是用60-75%的稀硫酸和氯化物在120℃左右 用水蒸汽气提氯化氢,生成含有过量硫酸的硫酸氢盐水溶液,其与高 温法相比,操作温度低,投资相对较省,但是,反应时间较长(2-5h), 能耗依然较高,而且生成的硫酸氢盐水溶液由于溶液浓度较稀,含氯 量较高,因此,为达到直接使用的含氯量要求,势必在反应后期通入 大量蒸汽脱出残留的氯化氢,从而增加成本。浓酸低温法是在反应釜 中配制过量硫酸和相应的硫酸氢盐组成的相转移分散介质水溶液,在 搅拌条件下,将计量的氯化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加热升温至沸腾,再 向反应釜中逐步加入与氯化物等当量的硫酸,待硫酸加完后,保温 30-35分钟,再冷却至常温,过滤结晶硫酸氢盐经水洗得到成品硫酸 氢盐,母液循环利用,该方法虽然在生产中可操作性较前两类方法有 所增强,但存在以下问题:进料与反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此方法中 使用水洗涤硫酸氢盐产品,造成产品溶解损失,而且压滤或抽滤后的 盐容易板结与吸水,不利于转移和包装。
我国具有丰富的岩盐资源,如淮安盐盆和洪泽湖盐盆,至2002 年底,两盐盆累计探明资源量约为32.9亿吨(《江苏地质》第29卷第2 期P116)。岩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岩盐经过氧化、加入碳酸氢钠和 调节盐卤pH值过滤等措施除杂后得到氯化钠与硫酸钠的混合物,再 进一步分离可得到氯化钠与芒硝产品。但是,如何把低附加值的制盐 生产向具有高附加值相关盐化工产品的开发是充分实现“盐经济”的 关键。同时开发岩盐的高端产品,实现岩盐资源的科学开发和高效利 用,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和技术政策,也是推动地方资源优势 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的必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岩盐为原料生产氯化氢与硫酸氢钠 晶体的方法,该方法以含有硫酸钠的氯化钠混和物即岩盐为原料,与 硫酸反应生产氯化氢气体,同时联产硫酸氢钠晶体,既结合廉价岩盐 资源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提高岩盐的附加值,投资较低且 易操作,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首先,以岩盐即硫酸钠和 氯化钠的混和物与硫酸为原料,在搅拌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量比将岩 盐与硫酸加入可以控制温度的搪玻璃反应釜中,同时开启吸收或存储 氯化氢气体的装置,加料完毕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从反应釜底 部将含有硫酸的硫酸氢钠溶液引入含有适量水的结晶塔中,分步冷却 结晶,抽滤并用硫酸氢钠溶液洗涤,得到硫酸氢钠晶体;最后,滤液 用高浓度硫酸混和至起始反应浓度的硫酸,进入反应釜循环利用。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岩盐即硫酸钠与氯化钠混和物中硫酸钠的 质量百分含量为大于0小于等于80%。
上述方法中,加入反应釜中的硫酸质量百分含量为76-96%,优 选80-90%。
上述方法中,岩盐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比控制在1∶1.7-3.5。
上述方法中,所述反应温度为100-160℃,优选110-130℃,加料 结束后保温10-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师范学院,未经淮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90260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插管式槽管分酸装置
- 下一篇:基于环氧树脂拉膜分散纳米线的方法